技术变革、产品更新、产业更替……上半年,汽车行业按下“快进键”,汽车消费受到国补和地方补贴的双重刺激,一路高歌猛进,但行业内、企业间却在价格战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碰撞和思考也随之而来。
新能源车渗透率破纪录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5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市场渗透率达到52.9%,较去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74.6%,远超合资品牌的6.4%,自主品牌整体市占率更是攀升至65.2%。
价格战的背后是产能结构性过剩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进一步凸显了汽车行业产能的“冰火两重天”——燃油车产能极度过剩,而小米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却面临产能不足的挑战。今年3月,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在百人会上公开指出:“目前,中国燃油车产能至少有3000万辆,而近年来新建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达到2000多万辆,其中大部分是新扩产能,即便通过油电转换,也仅仅消化了两三百万辆燃油车产能,整体过剩压力仍在不断加剧。”
车企迎来整合潮
产能过剩、价格战、内卷都是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的体现。从去年年底极越爆雷到今年5月哪吒申请破产,新能源汽车淘汰赛的残酷性愈发凸显。面对行业洗牌,合作、整合与重组在各大车企间连番上演,上汽、广汽、吉利、东风等头部车企相继推出整合计划,以谋求资源聚焦;新势力车企则在分化中向内求生。
先是今年1月,上汽对大乘用车板块进行组织架构整合。广汽对旗下自主品牌营销体系进行重大调整。2月,长安与东风两大汽车集团传出重组合并消息,但因谈判磋商受阻,重组计划在6月初宣告中止。随后,长安汽车成为独立央企,未来或寻求更灵活的战略合作。吉利汽车自去年9月发布《台州宣言》以来,内部整合推进迅猛。新势力车企也都在做内部架构调整。
汽车行业的“恒大时刻”
论及上半年最出圈的行业事件,还得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公开访谈中提出“车圈恒大”概念,直指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而无论是“零公里二手车”还是“车圈恒大”,都是持续两年的价格战、产能过剩和供应链矛盾的产物。
持续降价促销令行业整体利润率不断下滑。部分供应商因账期过长,陷入资金困境。供应商账期问题在6月初《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实施后,似乎看到一丝缓解希望。国内主流车企纷纷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至60天,以缓解供应链压力。
一场平权浪潮
随着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大带来的硬件制造成本下降,智能驾驶在持续推进降本,智驾平权浪潮成为上半年的行业主旋律。
继2024年年初的“油电平权”之后,今年2月,比亚迪再次提出“智驾平权”,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技术。3月3日,吉利汽车紧随其后,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汽车原创设计争议
从“保时米”到“法拉米”,小米SU7和YU7两款车型都因撞脸豪车而受到质疑。然而,颜值即正义,设计争议并未影响两款车型的市场反响,反而从侧面印证了汽车设计在品牌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探索自动驾驶的权责边界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段发生车祸。此次事件再次将自动驾驶技术推上风口浪尖。同时,伴随各大车企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竞争点,关于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营销命名再次成为讨论和监管的焦点。4月中旬,工信部围绕2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召开会议,这次会议进一步规范了辅助驾驶宣传,要求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性、误导性表述。
工信部的一盆冷水给火热的“智驾元年”降了降温。5月,汽车圈掀起智驾“术语变革”,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企业纷纷将“智驾”或“智能驾驶”的宣传用语改为“辅助驾驶”或“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驾驶技术开始在宣传上回归理性。(文章摘编自汽车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