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上海,时停时续的梅雨交织着产业变革的热度。在刚启用的上海办公室,全球汽车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Melexis(迈来芯)CEO Marc Biron就企业如何以技术创新与本土化战略,拥抱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与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尽管这是Marc今年第一次来华,但对于中国市场,他却非常熟悉。自2010年首次踏上这片土地以来,Marc见证了迈来芯在中国从起步到壮大的全过程。当前,中国市场已贡献迈来芯全球近30%的营收,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China for China”战略正在从供应链、研发到服务全链条落地,成为跨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典型样本。
芯向未来,以三大优势引领行业
“每次来中国,我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变化与活力。10年前,没人能预料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以这样的速度远超全球其他市场。”Marc感慨道,“不过,迈来芯很早就意识到,电动化与智能化将彻底重塑汽车行业的格局。未来10年,变革将围绕三大核心趋势展开:电动化、个性化和智能驾驶。”
如今,每辆新车平均搭载的迈来芯芯片数量攀升至20颗。“未来,随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普及,单车芯片需求量会更大。这意味着业务将会大幅增长。”Marc介绍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迈来芯的底气来自35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公司依托三大核心优势保持领先:对市场有前瞻的预测和深度理解客户需求,高效创新机制和产品迭代速度,以及建立开放合作生态,通过与一些外部机构合作,拓宽迈来芯的视野。“去年,我们推出了20款新产品。”Marc强调,“我们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如何用技术解决客户的真实痛点。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我们制胜的关键。”
“China for China”:本土化是必答题
Marc表示,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供应链本土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壁垒。“三年前,我们决定把供应链真正扎根在中国。”Marc回忆道,“这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为了更贴近客户,更快响应需求。”
这一战略已全面落地并初见成效:在供应链本地化上大步迈进——已与多家中国封装测试厂(OSAT)合作,部分产品实现本土封装测试;2024年年底,公司签约了一家本土晶圆厂,预计2026年实现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芯片量产。上海物流中心的设立更是关键一环,通过第三方物流合作优化报关流程,产品交付周期大大缩短,确保“中国造产品留在中国”。此外,迈来芯还计划成立本土贸易公司以实现人民币结算,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质量是底线,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生产,标准完全一致。”Marc郑重强调,“中国客户对品质的要求同样严苛。而本土化的真正价值在于速度——我们可以更快地把产品交到客户手中。”
创新驱动增长,以“价值溢价”破局价格战
未来5年,迈来芯目标明确:在汽车领域实现年增长10%,非汽车领域达到15%增幅。为此,公司每年将推出约20款新产品,包含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池系统、电子制动与转向,以及照明五大核心应用,并积极将汽车传感器技术拓展至机器人、数字健康等新兴领域。
“价格战没有赢家,我们的策略是以‘创新溢价’而非价格竞争来赢得市场,即通过创新创造价值。”Marc解释说,“在市场上,我们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制订合理的产品价格,并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支持,这套组合拳是迈来芯成功的秘诀。在迈来芯内部有这样一句箴言:‘Small enough to care,big enough to serve’,意思是我们规模虽不庞大,但足够细致入微,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同时,我们又具备足够的实力,能保证创新产品稳定的产能和一贯的高质量。”
“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客户的成功是我们的立足点,公司五大价值观将立足客户列为核心,所有产品规划以能否解决客户痛点为前提。”他反复强调,“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烙印在我们企业文化中的理念,贯穿于公司的每一项决策中。”
迈来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扩大本地技术支持团队、提供即用型参考设计和高效仿真工具,满足中国客户对速度和效率的高要求;发挥灵活定制能力,工程师常驻客户现场,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调整产品参数,确保技术方案高度匹配;更注重构建长期合作关系,与客户开展联合研发,共同解决行业痛点,实现共同成长。
“以我自身从工程师到CEO的经历为例,我深知人才和客户导向文化的重要性。”Marc分享道,“把合适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是我们持续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石。”
采访最后,Marc的语气坚定而充满信心:“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刚刚释放。我们拥有合适的人才、优质的产品和正确的战略。迈来芯会持续加大投入,以创新为引擎,以客户为中心,深耕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