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5/20250516ef073280b3a6483091ce0bcc500cd09c.jpg
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董事、总经理麦凯文位于上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令人忍俊不禁的卡通画。画中,他和妻子开着一辆经典的凯迪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05/18/028058.html

等待处理…

麦凯文:我见证了中国汽车的起飞

2025/5/18

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董事、总经理麦凯文位于上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令人忍俊不禁的卡通画。画中,他和妻子开着一辆经典的凯迪拉克轿车,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出发,一路“开”到上海。

2000年,麦凯文加入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成为中美汽车技术合作的参与者。

2023年,为表彰他为上海市做出的突出贡献,上海市政府授予麦凯文“白玉兰纪念奖”。他对此倍感荣幸:“在过去20多年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中外员工一直秉持同一个目标,就是把这家合资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汽车产业何以“起飞”?

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展厅里,有一个特别的展览区:展柜中,从20世纪50年代经典的“老爷车”,再到极具未来感的概念车,几十辆精致的汽车模型按出厂时间顺序整齐地排列着。记者问他,最喜欢展览区的哪款车型?麦凯文出人意料地指向展览区右上角的几辆早期汽车。

麦凯文解释道:“我喜欢的汽车有很多,但我最敬重的车型,永远是这几辆最早的汽车。”他沉默了一下,接着说:“在我眼里,汽车发展史更像是一段‘发明史’。这些早期汽车看起来很简陋,但它们身上每一个小零件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兴奋的创新故事。”

“如今,汽车产业正迎来新的革命,我也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起飞’。这一切,总能让我想起当年披荆斩棘的汽车发明家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零件、一串简单的代码开始,一步步改变整个汽车工业体系,最终为人类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汽车产业的创新精神。”麦凯文充满激情地感慨道。

在麦凯文眼里,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全行业全面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有一条显著的‘发展曲线’。就像你学一门新语言一样,当你从字母和单词开始学时,你的进步速度会很慢。但随着你的单词量越来越大,语法掌握越来越熟练,你的语言水平就会突飞猛进地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起飞”也是这个原理。汽车工业的电气化转型,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带来了机遇。”

来场“中国大冒险”

起初,麦凯文对来中国工作有些忐忑:“我有一位朋友在上汽通用汽车工作。有一天,他找到我,说中国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需要一名动力系统标定专家,问我想不想去。当时,我没做好去外国工作的准备,就婉拒了他的邀请。但没想到我的这位朋友还挺执着,不断地找我聊在中国的生活与机遇。一个月后,当他再次邀请我时,我决定到中国来场‘大冒险’。”

就这样,2000年,麦凯文第一次来到中国。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刚刚成立3年,“我刚来上海工作时,我的团队只有4个人,但我很兴奋,因为我知道,我能带领这个团队一点点成长起来。”

麦凯文刚来上海时,私家车在中国并不普及。“我们那时面试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驾照吗?很多来应聘的人都没开过车,但我还是把他们纳入了团队,因为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我会手把手地教新人有关汽车动力系统的知识,他们学得也很快。没过多久,我们就有了一支精干的技术团队。我很喜欢在这里的时光,当我于2003年被调回美国时,我便一直期待重回中国工作。”

2009年,在通用汽车多个重要岗位历练后的麦凯文回到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担任驱动系统部执行总监。在他的全力推动下,该中心的本土研发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成为全球汽车发动机的开发中心之一。2022年,阔别中国近两年的麦凯文再次回到上海,出任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总经理兼董事。

要“开门造车”

采访期间,麦凯文带着记者来到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办公楼大厅的一面“名单墙”前,墙上挂满了写着中心中外员工名字的长方形名牌。

麦凯文骄傲地说:“虽然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中美合资企业,但我们的团队成员不只来自中美两国,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对他们来讲,能来中国这样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工作,能加入一个像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这样欣欣向荣的团队,是令人无比兴奋的事情。”

在适应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也“收获”了一些“教训”,在麦凯文看来,这些都是企业成长的一部分:“这让我们学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知道去增加什么,削减什么。认真调研,不怕尝试,这是我们为中国开发新汽车的方式,也是我们中心的工作文化。”

2025年,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进入中国的第28年。如今,中国不仅是该公司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还有重要的生产研发中心。

麦凯文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能为中美汽车技术合作带来更多的新机遇:“随着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中美汽车行业将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和空间,我们没有理由让中美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停下来。只要中国开放的大门继续敞开,我们就能发现更多‘双赢’合作机会。”(文章来源:《环球人物》)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