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驾驶安全事故的舆论达到鼎沸时,官方的监管动作也来临了。4月16日,工信部发布公告,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对智能汽车的智驾使用规范、智驾测试及OTA、智驾功能宣传、汽车审查和整改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用三个“严禁”划出行业红线:禁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等102个诱导性词汇;强制要求L2级功能统一标注为“组合辅助驾驶”;所有宣传视频中,驾驶员脱手画面时长不得超过总时长的10%。这意味着,此前一些车企高管宣传躺平“开会”的营销画面,将直接构成违法证据。
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其社交平台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4月27日,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微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该倡议得到了广汽、上汽、江汽、奥迪、东风猛士、赛力斯、奇瑞汽车等11家汽车品牌高管署名支持。
从宣传到技术全面收紧
新规要求智驾版本必须经过充分验证才能上车,不能拿用户做测试,即便是少量用户参与测试(哪怕是千人测试),也需要和完整版本一样走公告流程。规范智驾术语使用,不要使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混淆概念的术语。建议使用(组合)辅助驾驶,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采用“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禁止车辆脱离驾驶员的控制。
现在,很多车企的智驾版本会让一小部分先锋用户报名体验,在此过程中,车企会收集实际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修改调整,以达到加速智驾迭代的效果。但是,今后类似的先锋测试可能就不让做了。车企需要自己先做充分测试后才能上车。部分车企在为新车宣传时,将现在没有,需要后期OTA升级的功能拿出来宣传,今后,车企就不能将“期货”功能拿出来进行宣传,也不能把未经充分测试的版本拿出来。这一点对车企的影响比较大,据说特斯拉的FSD、蔚来的世界模型都因此延后了。
L2级不允许使用“接管”一词进行功能宣传,“接管”是L3级的用词;也不允许使用“脱手”“脱眼”等宣传用词,“脱手”和“脱眼”违反交通法;需要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新规对车辆的智驾功能做了进一步规范,禁止车辆脱离驾驶员的控制,脱手超过一定时间,要保证车辆有相应的策略,例如打双闪、减速、靠边停车等。与此同时,网络上那些开着智驾功能在高速公路上睡觉、追剧的荒诞行径,将受到国家的严厉监管。另外,无驾驶员的智驾功能将被禁用,例如代客泊车、远程遥控、一键召唤等。
倒逼企业回归安全本质
新规对车企提出严苛技术要求:系统必须在0.8秒内识别暴雨、逆光等11类极端场景,若驾驶员在8秒内未接管则强制停车。这直击行业痛点:某纯视觉方案在车企内部测试的结果显示,暴雨环境中,儿童模型识别成功率仅67%,远低于激光雷达方案的92%。监管层倒逼企业回归安全本质:与其在营销话术上内卷,不如在感知硬件上堆料。
政策重压下,行业迎来残酷的淘汰赛。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售127款智能车型中,23款因传感器性能不达标,面临退市。某国产车企透露,部分2022年前生产的车型需要花费5000~8000元/辆升级硬件,这笔支出将吞噬微薄利润。行业格局正在重构:头部企业加速激光雷达上车,尾部玩家陷入合规性改造资金黑洞。
新规发布后,车企迅速行动。2025年上海车展开幕前夕,多家企业连夜修改宣传资料,部分原计划展示的“激进”功能被迫调整。资本市场反应迅速,过度依赖智能驾驶营销的新势力车企股价普遍承压。中国监管升级并非孤立事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智驾系统配备“自杀式保险”,日本国土交通省强制公开算法逻辑。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监测结果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达57.3%,涉及智驾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178%。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62%的车辆缺陷通过OTA修复,新规实施后,此类操作将被严格禁止。
此次新规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从“技术狂欢”回归理性,安全与责任的权重首次超越营销噱头。未来,透明化、标准化将成为行业主旋律,而消费者生命权的优先级始终被置于科技想象之上。(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