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以单次后空翻惊艳全世界时,谁也没想到,中国团队会在三年后实现更复杂的连续空翻突破。近日,松延动力在B站上线的新视频中,发布了旗下新款人形机器人NOETIX N2。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完成连续后空翻的动作,起售价也仅为3.99万元,不仅刷新了运动控制技术的“天花板”,更以惊人的性价比叩开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大门。
奔驰、宁德时代都入局了
3月18日,美国AI人形机器人公司Apptronik宣布完成超额认购的4.03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谷歌、梅赛德斯-奔驰等。声明称,本轮融资将推动该公司AI人形机器人Apollo的生产和部署。梅赛德斯-奔驰在一份单独声明中宣布,将向Apptronik投资数千万欧元。该公司表示,正在德国柏林数字工厂园区使用AI和人形机器人加速生产网络转型。
近日,富临精工发布公告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江西升华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磷酸铁锂材料研发、产能建设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富临精工自2024年起加速布局机器人赛道。宁德时代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呈现多元化特征:工业机器人方面,2024年年底组建上海自研团队,聚焦机械臂、AGV等产品开发;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未来能源研究院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发多款仿生机器人,并传闻拟投资银河通用等本体制造商;移动机器人赛道,关联资本参与割草机器人企业宝时得超2.5亿美元融资。
今年2月,华为提交的“MATEROBOT”商标申请引发行业震动,该公司布局人形机器人的“野心”浮出水面。华为制订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2025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全行业突破,鸿蒙与盘古大模型完成生态适配;2030年支持千行百业的系统模型成型;2035年推出全场景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奔驰的尝试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包括宝马、蔚来、广汽、比亚迪、小鹏等近20家车企相继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车企为什么突然对人形机器人如此狂热?
一方面,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在感知、规划及控制技术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摄像头、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都可以复用。对于车企来说,造车积累的技术和数据可以顺利转化为机器人产品。另一方面,车企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需要挖掘第二增长曲线,而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突破口。例如,小鹏汽车的Iron机器人已经在其工厂内部投入使用,未来甚至有可能扩展到家庭和服务业。
此外,工厂自动化是一个切实存在的需求。奔驰、奥迪等车企早在数年前就表达过对劳动力供应的担忧。
少些炫技泡沫
近日,图灵奖得主、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的质疑犹如冷水浇向如火如荼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杨立昆在一档科技播客发表了一场“爆论”:“当下人形机器人的所有演示都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些机器人实际上都很蠢。”
杨立昆指出三重困境:当前既没有能完成猫狗基本任务的机器人,也缺乏家用服务机器人,更未实现完全自主的L5级自动驾驶。他的核心观点直指AI系统的根本缺陷:现有技术无法让机器人真正理解物理世界。“它们不能做人类能做的事情,不是因为缺乏身体能力,而是根本不够聪明。”在技术层面,他持续批判行业两大误区:
感知缺陷:现有系统无法处理视觉等复杂感官输入。RT-X项目数据显示,即使收集超100万片段、包含500多项技能,机器人仍难以应对桌子高度变化的简单调整。规划短板:生成式AI仅擅长文本预测,缺乏分层规划能力。家务清洁需要分解数十个决策节点,现有算法难以实现因果推理与动态调整。
产业层面,他警示资本市场的“豪赌”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超45万家,注册资本达6.44万亿元。即便1%的企业专注人形机器人,投入规模仍堪称天文数字。但是,杨立昆直言:“很多公司赌未来3-5年内,AI会突飞猛进,这缺乏科学依据。”
杨立昆的言论反映出当下行业面临的根本性路线之争:一方坚持“人形是通用智能最佳载体”,认为双足移动与人类环境天然兼容;另一方主张“形态服务于功能”,推崇轮式、模块化设计。
站在2025年的技术临界点,杨立昆预测未来10年将迎来AI实质性突破。但要实现从“人工智障”到“智能伙伴”的跨越,行业需要回归本质:少一些炫技演示,多一些场景深耕;警惕资本泡沫,专注技术攻坚。唯有如此,机器人才能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完成从“玩具”到“工具”的历史性蜕变。(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