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流量获取已升维为企业价值体系的自然外溢。流量获取过程中,短期话题炒作虽能带来爆发式关注,但就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旦潮水退去便显露脆弱本质。而长期主义者却稳步前行,通过健康的流量,构建以技术为地基、用户为中心、价值观为穹顶的品牌大厦。
在这场没有终局的流量战争中,真正的赢家早已跳脱出“获取流量”的狭义范畴。就像是上汽大众,这家上汽集团的老牌合资企业,虽然不是最早开始“玩”流量的玩家,却是在潮起潮落中,对此看得最通透的车企之一。
用长期主义去经营流量
在流量争夺日趋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车企的营销策略已从早期的“流量收割”转向更深层的“价值沉淀”。以新势力和互联网车企为代表的一众大IP稳稳走在了前列,而其他车企用各自不同的方法紧随其后。
不止一位上汽大众内部人士告诉过记者,如果消费者有什么疑问,最快的方法,就去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的视频号下面留言,他看见了,总会给出答复的。
去年9月至今,傅强的视频号稳定以平均每个月4—5条的速度更新。他的视频下面,点赞量从几百到数千,留言互动从几十到数百,都有傅强和上汽大众用户的诚意互动。
在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流量争夺已演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流量也不都是“香”的,尤其是“短平快”的流量。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品牌负面声量占比突破10%,中国品牌负面舆情甚至超过合资品牌2.83个百分点。短期话题炒作虽能带来爆发式的关注,但短期流量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在长期主义框架中重构流量获取逻辑,已成为车企必须直面的战略命题。
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并没有开设自己的视频号,但他已经在上汽大众的官方视频号上,成功打造了一个“Boss陶”的IP。无论是在试车场上连续几个小时换车不换人的与媒体互动试驾,还是带着经销商和媒体记者去参观“质保实验室”,抑或是亲自挽起袖子,化身工程师给观众在白板上书写一堂“技术公开课”,上汽大众的领导层正在身体力行,夯实自家的流量矩阵。
长期主义并非对短期流量的否定,而是对流量价值的重构与升华。抢一波流量不难,难的是长期不懈地去经营健康的流量,品牌形象的构建、用户信任的积累、品牌和产品价值的传递,才是支撑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用长期主义去经营流量
“电动化不可逆”已经成为越来越清晰的现实,燃油车式微同样是现实,为什么上汽大众还要大张旗鼓地为一款燃油车的上市,造如此大的声量?
其实,如果把时间线放长一点,就可以发现,从去年开始,上汽大众就不断地在车市“出拳”:一口价、动力总成终身质保、油电同智、喊出拥车成本……当时间迈进2025年,途昂Pro更是将之前的动力总成终身质保进化成了整车终身质保。几乎是每隔几个月,就会打出一手流量好牌。当别人以为上汽大众想方设法才憋了一个大招,回过头来看,其实都是一套组合拳里的一招。
持续不间断加热的流量,其实每一波都在不断加深加宽企业和品牌的“护城河”。哪怕其他车企都不愿意在燃油车上耗费资源,上汽大众也要从大众汽车拿来同级别车型中最好的发动机,配上最好的变速箱,以及各种贴心到家的配置,补上智能、拼上性能,既解决了燃油车的痛点,也解决了电动车的痛点。
其实,上汽大众想传递的就是这么一个信号:对每一款产品,上汽大众都会倾尽全力,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品质用上去。无论是当红的电动车,还是现在已经声量不足的燃油车,只要还有消费者需要,上汽大众都会“ALL IN”,接下来的,就是交给市场去选择。
在“稳油车、促电车”的发展战略思路下,在下一代增程和插混车型还没有正式担纲起上汽大众未来发展重担的时候,每一波流量的营造,都贴合着上汽大众品牌未来的发展路径。当消费者习惯了上汽大众的“ALL IN”,市场的巩固和拓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话再说回来,不仅工信部多次强调:“需要在推进新能源技术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创新,以保持汽车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力。”这几年的以旧换新政策,燃油车从没有补贴到有补贴,再到一路拉近差距,加上自2024年12月起,燃油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连续三个月超越50%的分水岭,今年1月更是攀升至58.5%。
这一系列的迹象,已经说明“油电同进”将是大势所趋。流量该怎么玩?玩多大?上汽大众给众多传统车企做了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