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内部,似乎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
一方面,内部深度改革;另一方面,共享大众汽车供应链,使得其成本优势在新势力品牌中愈发明显,用比亚迪的策略蚕食比亚迪11万~25万元价位市场。
小鹏似乎被从ICU中救了出来。
近半年,小鹏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简单粗暴,那就是把价格降下来。
小鹏MONA M03预售价15万元,何小鹏力排众议,确定以11万元的价格上市,直到今年2月依然保持月销量超15000辆的良好业绩,并让小鹏力压理想,在今年1-2月连续两个月销量超过3万辆,成为新势力品牌销量冠军。中高端车型方面,3月13日发布的小鹏G6/G9新车价格远低于市场预期。
降价效应
近半年来,小鹏降价放量的效果立竿见影。
“公司正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即将迎来一个稳健发展、加速前行的春天。”对于外界将小鹏形容为“从ICU到KTV”的比喻,何小鹏表示不以为然。他认为,当前小鹏汽车实际上仍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更准确地说是“站在ICU的门口”。
经过一系列刮骨疗毒般的改革,小鹏在去年终于完成了“智驾平权”,让平价车型有了智驾能力,获得了市场认可。
现阶段,总结一下车企竞争,就是一句话: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供应链整合把价格降下来,谁降价,谁就能获得市场青睐。
国家一再强调“避免内卷式竞争”。同时,欧洲议会通过《禁止强迫劳动法案》,过去那种依靠员工加班、偷工减料“拧毛巾”把价格降下来的策略没有用了。这并不代表车企不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价格降到合理范围。
过去一年里,小鹏的改革证明了这一点。如今,小鹏的格局是铁三角模式。技术、采购、财务联合决策,打破了传统车企的部门壁垒,提升了决策效率。
除了机构变革之外,小鹏背后另一大推手是大众汽车。
供应链降本
今年年初,比亚迪“天神之眼”打响了智驾普及第一枪,下到几万元的海豚,上到百万元级豪车仰望系列均标配高阶智驾。
不过,细究起来,你会发现,同样是搭载英伟达Orin X 芯片的智驾汽车,比亚迪腾势Z9低配版要卖到33.4万元。而小鹏G9仅需24.88万元,差价近10万元。抛开比亚迪引以为傲的易三方“三电”技术,单从智驾功能来看,似乎想要相同芯片的话,小鹏更划算。为什么?
2024年2月29日,小鹏与大众汽车再次围绕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签订联合开发协议。这次双方就车型及平台的共用零部件订立联合采购计划,以合力降低平台成本。双方在包括智驾、“三电”系统、底盘、内饰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和奥迪、保时捷共享大众汽车造车平台供应链。双方还宣布合作成立CEA架构。
2024年,大众中国CEO贝德瑞直言,小鹏G9多个零部件成本过高,几乎关键零部件都有10%-25%的溢价。如果以25%计算,那么当年售价34万元的G9按照大众汽车联合采购成本降本,就节省了8.5万元,接近2025款G9的售价。可以说,这笔钱就是大众汽车帮忙省下来的,也从侧面说明同价位车型中,比亚迪的降本能力相较于大众汽车要弱得多。
供应链零部件价格不是基于市场定价,而是基于规模定价。简单来讲,车卖得越多,零部件价格越低。2024年,大众汽车销量达900万辆,位居全球第二;比亚迪销量达427万辆,位居全球第五。从理论上说,销量多一倍,零部件价格要降不少。基于规模效应,大众汽车比比亚迪在供应链端拥有更多定价权。
小鹏通过和大众汽车联合采购,可以把关键零部件价格降到比肩比亚迪的水平,也就不奇怪了。
小鹏的另一个魔法是供应链回款周期。
有媒体统计,小鹏的供应商回款周期相较于比亚迪供应链的125天还要高,高达216天。我们当然希望国内车企能够向特斯拉、小米学习,不要欠太多供应商货款,毕竟供应商也要生存。但是,对于小鹏来说,本就在生死边缘,能活下来最重要。希望小鹏在销量节节攀升的时候,缩短供应链回款周期,共谋发展。
小鹏正沿着比亚迪的老路,拉着大众汽车的小手,用比亚迪引以为傲的规模效应,逐步蚕食比亚迪下到11万元,上到25万元价格区间市场。同时,在AI时代还能逐步摊薄智驾成本。(文章摘编自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