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2/pc20250228356e94418a7b4c3882b3bd18337a37b6.jpg
蛇年春节刚过,一场由AI大模型DeepSeek引发的技术风暴席卷汽车行业。这款以低成本、高性能和开源特性著称的国产AI模型,正以惊人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03/02/025208.html

等待处理…

有了“深度求索”更需“深度思考”

2025/3/2

蛇年春节刚过,一场由AI大模型DeepSeek引发的技术风暴席卷汽车行业。这款以低成本、高性能和开源特性著称的国产AI模型,正以惊人速度“上车”,成为车企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从上汽、吉利、广汽到东风、奇瑞,十余家车企争相宣布与DeepSeek深度融合,试图在这场“AI定义汽车”的竞赛中抢占先机。

当智能算法突破车载场景的临界点,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由机械传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移。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AI模型,凭借其开源生态与成本优势,正在重塑“软件定义汽车”的技术坐标系。头部车企的智能化军备竞赛已全面升级:上汽部署的智能决策系统可将道路数据处理效率提升400%,吉利基于大模型开发的语音交互平台实现98%的意图识别准确率。这场技术迁徙的本质,是算法算力对传统工程能力的指数级赋能。

国务院“人工智能+消费”战略的提出,为消费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标志着智能经济进入场景落地深水区。在汽车领域,技术赋能正从功能叠加转向价值创造:蔚来的NOMI系统通过情感计算实现个性化服务匹配,小鹏的XNGP智驾系统可根据消费偏好自动规划沿途服务区。这些变革背后,是“需求洞察-场景创造-价值交付”的闭环重构。据麦肯锡研究,具备深度交互能力的智能座舱可使用户忠诚度提升65%,车辆全生命周期服务收益增加40%。

虽然AI大模型为车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如何将先进技术切实转化为用户能够切实感受到的价值,依然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这要求我们在AI技术的“深度求索”中,同样需要“深度思考”的能力。

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人类认知进化,车企正面临三重悖论:算力膨胀与数据隐私的博弈、功能完善与情感缺失的矛盾、效率至上与伦理约束的冲突。某新势力品牌的人机共驾系统虽实现了0.1秒级响应,却在用户调研中因“过度机械化”收到23%的负面反馈;某车企的AR-HUD方案虽科技感十足,却让35%的老年用户产生使用焦虑。这些案例揭示:真正的智能化不应止于参数竞赛,而需构建“技术温度-人文关怀-社会价值”的三角平衡。

在AI替代率达78%的预测性维护领域,长安汽车保留工程师团队进行价值校准;面对大模型可能产生的决策黑箱,比亚迪设立算法伦理审查委员会。这些实践印证: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正从技术应用转向价值创造。波士顿咨询的“智能成熟度模型”显示,顶尖企业已进入“人机共智”阶段——将AI的预测能力与人类的解释能力结合,在智能座舱开发中实现需求预判准确率与用户情感共鸣度的双提升。(廿一)

上篇:没有了
下篇:2025年上海汽车报废更新、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出炉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