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汽与华为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坊间一直传言的华为第五界项目正式官宣成立。
这一次与华为深度合作,不仅是上汽集团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尝试,也是上汽真正读懂了“什么是企业和产品的灵魂”,向着产品战略的3.0阶段全面布局。
真正的灵魂论是对消费者的个性化满足
有人认为,当初的灵魂论和上汽集团今天与华为的合作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投降缴械。但是,这样的思想可能误解了上汽,也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去评论一家车企的发展。
如今,市场显然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那样向软硬件分离方向发展,反而促成了软件与硬件的深度结合,新汽车作为一个软硬件无法分割的智能体,在技术平权或者车企间对未来趋势判断相同的行业发展态势下,产品的竞争也从单纯的车辆功能竞争、场景竞争,转向了更深层次,涵盖用户精神属性迎合、个性化需求的3.0时代竞争。
也就是说,当前无论是企业的灵魂论还是产品的灵魂论,都是基于企业对新技术、新趋势的判断,以丰富的产品组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过去两年里,华为无疑是凭借技术实力和品牌口碑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最成功的品牌。与华为合作,正当其时。虽然上汽、华为合作也采用了智选车的模式,纳入鸿蒙智行序列打造品牌和销售,但与过去四界的探索方向有所不同。
据悉,上汽、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将依托上汽星云平台,引入华为智舱和智驾,打造价格区间在15万元~25万元的纯电车型,而这个价格区间是鸿蒙智行产品的首次尝试,对于上汽和华为双方都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
上汽选择与华为智选车模式合作,不仅是快速适应消费者的市场诉求、坚持市场与用户意识、坚持开放与协同发展的积极尝试,更是从战略上真正实现意识转型、模式转型、体制转型的开始。
鸡蛋没有放在一个篮子里
的确,上汽选择了与华为深入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汽就失去了自我,与华为合作只是上汽面向市场转型的一个板块,在集团战略上,上汽集团并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除了与华为合作之外,上汽自2024年10月开始进行内部变革和调整,提出“上汽行,皆上乘”的口号,打造上汽“大乘用车板块”,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与聚焦方面,品牌方面深度整合,后台研发更加聚焦、更加集中,优化效率。
一方面,上汽集团将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握指成拳”,未来将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另一方面,上汽集团在研发层面也进行了整合。2024年,智己、飞凡研发业务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为智己、飞凡、荣威、MG四大品牌提供基础开发。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技术项目也会集中迁移到上汽研发总院统一管理统筹。上汽集团确定了构建“大单品”的开发模式,通过平台化、规格化,把单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低。
在合资企业方面,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车型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自2026年起,基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开发的两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两款增程版车型也将陆续推出。
上汽通用也以“电动化、智能化、高价值化”为目标,自2025年起,新车型的产品定义将由上汽通用和泛亚自己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从2025年到2027年,计划推出12款全新车型。
可以说,上汽集团无论是在自有的大乘用车板块还是合资板块,都布局了更丰富、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充实和多元化。
合作开放的不止是华为
在对外合作上,上汽的开放、跨界合作伙伴其实不止华为一家。例如,在合资合作方面,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深化合作,迈入2.0时代;上汽集团和宁德时代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推动在技术共创、整车及电池后市场、海外业务拓展、车电分离等多个领域的共赢合作;智己汽车计划在2025年3月与阿里巴巴旗下斑马智行等板块联合发布“AI生态座舱新趋势”。
无论是华为还是大众汽车集团、宁德时代,阿里巴巴等,它们都是上汽集团积极开放的改革践行项目。
从上汽的发展历史来看,上汽是国内汽车集团中经营思路、营销手段最灵活,也是率先实现合资产品本地化研发的国内汽车集团,积累了“银河”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智能底盘、全固态电池、DMH超级混动技术等电动化、智能化研发和技术实力。
因此,无论是与华为深度合作还是内部转型发展,甚至是拓展更广阔的朋友圈,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上汽能够杀出重围,在未来新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来源:《汽车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