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情况就像高压锅,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会迫使汽车制造商做出更实际的决定。”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在1月16日发布的报告中,这样描述欧洲车企的处境。
近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约1200万辆,同比增长约20%,并将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这一里程碑的达成比西方国家早了许多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已经威胁到了德国、日本和美国等传统汽车巨头的地位。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曾经一度超过中国的欧洲市场情况就不太好了。2024年,欧洲的车企和零部件厂经历了停产、降薪、裁员、关厂,甚至是破产。而到了2025年,特朗普带着关税大棒重回白宫,欧盟更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新规开始实施,欧洲车企的日子怕是好转不起来。
天价罚款,大众要交77亿欧元?
根据公开信息,从今年1月1日起,欧盟规定车企新售出的每一辆汽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过93.6g/km。对于每辆新注册车辆超出其具体目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汽车制造商将被处以95欧元罚款。
具体到企业来看,根据数据分析公司Dataforce于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在所有拥有内燃机车型的制造商中,只有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极星等)和上汽集团(MG)做到了低于93.6g/km的排放。紧随其后的是丰田(105g/km)和宝马(106g/km)。特斯拉因其销售的全是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轻松达标。
其他制造商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对于大众汽车集团、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以及Stellantis而言,尤为如此。由于这几家企业在欧洲的销量较大,如果他们在2025年不能降低碳排放,那么根据测算,将分别面临77亿、17亿、16亿欧元罚款。
这堪称天价的罚款对于企业的盈利空间将是巨大打击,要知道大众汽车集团2024年一整年的利润不过在180亿欧元左右。
为了避免过于昂贵的罚款,欧洲车企之间开始了“组团模式”。销售电动车较少的公司可以与行业领先者“合并”排放量,也就是从其他汽车制造商那里购买排放信用额度以降低整体平均值。据巴克莱银行估计,基于可能的供需情况,每公里多排放1克二氧化碳的信用额度可能需要20欧元左右,相比每克95欧元的罚款,“划算”多了。
目前,特斯拉建立了一个“碳排放池”,联盟成员包括Stellantis、丰田、福特、马自达和斯巴鲁。梅赛德斯-奔驰则和吉利汽车集团相关的公司,如smart、沃尔沃、极星等组合成为联盟。
身处“高压锅”,关厂“放气”
来自美国的关税威胁对欧洲汽车制造商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今年,他们在美国等主要市场已经看到销量下滑。
据《汽车新闻》报道,标普全球(S&P Global)在一份报告中称,最坏的情况是,美国对从欧洲进口的轻型汽车加征20%的关税,这有可能导致Stellantis、沃尔沃和捷豹路虎的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面临20%以上的下降风险。而对于其他公司,如大众汽车和丰田,这一风险的幅度也高达10%-20%。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报,欧洲厂商或许会通过增加在美国设厂来规避可能增加的关税,但此举较难做到。尽管部分欧盟的整车企业在美国已经部分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但增加高端轿车的本地化生产并不容易。
据路透社报道,Gartner在1月16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欧美车企的产能过剩。同时,价格战打得火热,今年还会有数家欧洲和北美汽车工厂陷入危机,面临关闭或出售的风险。
记者认为,欧洲车企要打破现在的困局很难,因为欧洲有着百年造车史,在燃油车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他们对目前的技术革新会相对谨慎,不愿意轻易舍弃掉戴了多年的“皇冠”。不过,激烈的竞争使得一家家造车新势力正在崩盘出局,传统车企凭借自身底蕴,也不会轻易“下牌桌”。欧洲车企如今的情况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则是机遇:一方面,欧洲车企面对电动化转型困难的现状,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牵手合作,弥补电动化转型的短板。而中国车企成为非常优秀的选择,目前已有几个合作的实例。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可以通过购买其他车企准备关闭的欧洲工厂来突破欧盟加征关税造成的贸易壁垒。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中国车企目前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仍要小心欧美车企的奋起直追。从中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当续航和智驾水平进入平稳时期,每家车企拉不开太大差距时,就会进入其他环节的比拼,比如品牌信任感、维修成本、对供应商的管理等,这些“细节”是传统欧洲汽车一直以来所拥有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