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华为车BU业务“继承者”引望迎来了成立1周年纪念日。引望成立之时,华为称要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车BU)的众多核心技术汇聚于引望。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到今年(2024年)年底,希望把华为车BU的所有资产、人员装载到引望,实现引望独立运作。”今年元旦节前后,关于引望独立的消息开始在市场上广为流传。不过,引望独立之后,商业模式、股权结构等也是外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车BU独立,“四界”留下?
华为做车还要追溯到2019年,当时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即车BU。彼时,车BU定位做中国的“博世”,既出售零部件,也为车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对应标准化零部件供应模式和HI(Huawei Inside)模式。
2021年5月,现任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接管华为车BU,在“不造整车”的前提下,提出第三种商业模式——智选车模式。在该模式下,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产品进入华为渠道销售。
这三种模式以华为参与造车的程度由深到浅排序,分别为智选车模式、HI模式和标准化零部件供应模式。虽然同为汽车业务,但综合公开消息,在华为内部,这三种模式主要由两个部门主导:零部件供应模式和HI模式由车BU团队主导,智选车模式则属于终端BG团队。
引望独立之后,智选车团队仍会留在华为终端BG团队,智选车业务更是被外人所知,名号是“鸿蒙智行”。
引望的成立是华为“不造车”的承诺。
基于零部件供应模式,据晚点LakePost在去年5月的报道中不完全统计,或将以零部件模式与华为开展合作的汽车品牌有东风岚图、猛士、长安深蓝,广汽传祺宣布与华为在鸿蒙系统和智驾方面开展合作;长城旗下一些中高端产品线,包括坦克在内,正在探索搭载华为部分智能方案的可能性;零跑加入鸿蒙生态圈;理想使用华为DriveONE动力驱动系统;日本三大车企之一正在和华为谈智能驾驶方面的合作;奥迪一直是华为车BU的客户。
而在华为HI模式中,北汽、长安和广汽是最早确定合作的三家车企。此前,北汽蓝谷子品牌极狐、长安汽车子品牌阿维塔均推出了搭载HI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
广汽集团早前就和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并未推出量产车型。不过,具体合作模式还未公布。
另外,余承东在去年3月也曾透露,长安汽车旗下深蓝汽车未来将采用华为HI模式,东风汽车旗下岚图汽车和猛士科技也会开展类似合作。
尽管合作的车企数量相当,但HI模式下的车型热度远不及鸿蒙智行。以阿维塔为例,阿维塔去年销量为7万余辆,与问界全系超40万辆的销量不在一个数量级。
未来走向如何?
目前,在引望的股权结构中,长安阿维塔和赛力斯各占10%,华为仍持股80%。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在2024年12月25日表示,华为引望此前为长安汽车预留了20%的股权,考虑到阿维塔与华为更为紧密的合作及资金状况,先期由阿维塔购买引望10%股权。“未来会根据情况,对预留的引望另外10%股权做出安排。”
徐直军也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要引入第二批投资伙伴,但具体进来的时间尚未有明确计划。“希望引望成为一家股权多元化的独立公司。短期内,引望的合作伙伴数量将不设上限,引望将继续对战略合作伙伴开放股权。”
不过,为了打消相关股权投资者的顾虑,华为曾承诺在未来8年内,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引望股权比例不低于5%。
关于引望未来的商业模式。在引望成立时,华为再次校准汽车业务发展的思路,明确其供应商的定位和汽车行业赋能者的角色。徐直军在此前接受《财经》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引望独立的最大意义在于软件在汽车产业的价值不断加大。
可以推测的是,未来新车企与华为的合作,可能更多通过引望进行。徐直军之前就表示,“高优先级肯定是用了引望的解决方案,和引望结合最紧密的车企。”所以,“引望引资的对象必须是车企,并且必须是做战略投资,而不是财务投资者。”
华为希望把引望打造成为一个车企共同参与的开放平台。车企要参与,就不能只投资而不买产品和解决方案,而是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徐直军的规划,华为车BU独立为引望之后,不会带来业务模式的变化,引望既独立运作,又将得到华为长期的支持。新公司将继续使用两大核心品牌——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引领汽车产业智能化的下半场。(文章来源: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