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2/20250221bb25074b42fd49dba728567a78fcfacc.jpg
2025年车市开年,由自主品牌的狂飙开启。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企业的强势表现,让一贯相对冷淡的1月份车市颇有看头。乘联会的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02/23/025026.html

等待处理…

1月份车企头部之争日趋白热化 “智驾向下”成价格战新砝码?

本报记者 阮希琼
2025/2/23

2025年车市开年,由自主品牌的狂飙开启。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企业的强势表现,让一贯相对冷淡的1月份车市颇有看头。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环比下降31.9%。从整体数据来看,并没有迎来所谓的“开门红”,并且零售数据处于历史低位,环比降幅31.9%也是仅次于2023年1月的41%降幅。

不过,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十分亮眼,1月份零售市场份额突破了61%,批发市场份额更是突破了68%,较去年分别增长6个和8个百分点。更难得的是,自主品牌乘用车高端化突破明显:1月份2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占比一路从2022年的22%、2023年29%、2024年的32%上升到2025年1月的37%。

尽管如此,市场依然充满着焦虑:一头要向高端化突破,另一头又被“价格战”拖累,降价风潮一浪接一浪。如何在眼前业务和长期战略之间取得平衡?不少车企身陷两难境地。

另一种价格战:智驾向下?

经历了两年价格战,汽车行业利润早就大幅缩水。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汽车行业利润为4623亿元,同比下降8%,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相较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然偏低。

显然,大家都意识到了“价格战”不可持续,但面对残酷的市场,又身不由己。

乘联会表示,虽然降价宣传较多,但1月份降价促销力度温和,“价格战”趋稳。但是,“趋稳”不意味着“停战”,在记者看来,行业“内卷”依然存在,只是不单纯以降价的形式“卷”而已。

比如,比亚迪今年一开年扔了一个“王炸”:以“天神之眼”开创全民智驾,就连售价7万元起步的海鸥也能拥有智驾功能。这足以让友商倒吸一口凉气,也为一整年的行业竞争奠定基调。

无独有偶,就在比亚迪发布会召开的前一天,长安汽车也喊出“全民智驾”,发布了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并宣布今年8月将率先在10万元级别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

“加量不加价”,两家车企采用相似的定价策略推动高阶智驾下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价格战”的延续。

插混表现更稳 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1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60.6%,远超豪华车(20%)和主流合资品牌(3%)。

不过,从总体销量来看,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4.4万辆,同比增长仅10.5%,环比下降42.9%。此外,1月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41.5%,对比去年12月的49.4%也有所下降。

对此,乘联会表示,春节前后是县乡市场购车高峰期,新购车需求较大,燃油车占比偏高,1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渗透率低是正常的季节规律。在县乡市场,尤其是对于外出打工的人来说,返乡过程往往十分周折,每年春节由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被堵在高速公路上的新闻屡见不鲜。可见,尽管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在市场端,里程焦虑、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

相对来说,插电混动车的市场表现稳定。从1月份销量来看,插电混动车零售销量为20.9万辆,同比增长19.3%;批发销量为19.7万辆,同比增长51.3%,比纯电动车和增程车的销量增幅都要大。值得注意的是,增程车的零售销量和批发销量同比分别下降24.2%和11.3%。去年,增程车市场火爆,引得众多车企纷纷入局。但从近几个月的销量同比增幅来看,增程车均不如插混车,今年开局还出现了同比下降。这不免引发人们的猜想,今年插混与增程的路线之争会有新的变数吗?

从各大汽车厂商的竞争现状来看,传统自主品牌车企已经迅速成为头部绝对主力。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继续占据头部领先位置,厂商销量份额从上年度的38%上升到2025年1月的46%。

头部企业之间的“厮杀”越来越白热化。1月份,吉利汽车凭借24万辆的零售销量成功超越了比亚迪汽车(销量20万辆)。然而,从批发销量来看,比亚迪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以29.6万辆的销量位居榜首,吉利汽车则以26.7万辆紧随其后。

汽车市场头部分化趋势越发明显的另一头,是淘汰赛的加剧。

就在前几天,长安和东风或将合并重组的消息突然传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从1月份的销量来看,长安汽车虽然排名第四,但市场表现不佳,同比下滑37.3%至12.2万辆,成为跌幅最大的车企之一。而东风汽车1月份销量为116790辆,同比下降约48.5%。未来,兼并重组、关停并转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常态,即便是“国家队”也难逃洗牌。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