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履新不久的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为MG ES5召开了一场发布会,重新定义了这款对标比亚迪元Plus的产品价格区间和销售政策,引发市场关注。此前,周钘的一条微博也引起热议,“上汽大乘用车管理层全员竞聘上岗这事是真的,想变革的决心也是真的,我刚提交了竞聘材料,祝好运!”
周钘指的变革,就是上汽集团正在组建的“大乘用车板块”。上汽乘用车公司、上汽国际、上汽创新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握指成拳”,组成上汽大乘用车板块。
为何要组建“大乘用车板块”?
去年11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上汽集团调研时指出,要牢牢把握主战场和主攻方向,聚焦国内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推进系统性改革,打响自主品牌。
“上汽集团肩负着上海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任,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仗必须打赢,没有退路。”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立下誓言。
上汽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身边满是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自主品牌无疑是这场突围战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2024年上汽自主品牌销量达240.8万辆,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达到60%,“‘上汽行,皆上乘’。上汽作为一家做汽车的出行公司,必须行,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而最大的责任在于乘用车团队。我们要做上乘的产品,让我们的用户都上乘。”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表示。
在上任上汽集团总裁后,贾健旭曾对外公开表示,“我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慢’。实际上,我们的流程、体系都存在问题。”他指出,现在的市场需要“押注”,要摸清和判断市场的节奏,拿出针对性的举措,还要“快”。
而“大乘用车”的整合正是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快节奏的调整。通过战略整合、资源的配置优化,“大乘用车”可以理顺全价值链业务,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关键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相比整合前,整合后的“大乘用车”,企业壁垒将被打破,流程贯通、资源协同,劲往一处使,能够高效有序地让产品研发更快,产品质量更好。
整合早已悄然起步
1月10日,贾健旭在上汽集团干部大会上表示,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的重组,已经迈出了改革突围的第一步。2025年,要以乘用车一体化管理为抓手,以各项改革工作体现“上汽先锋、上乘先行”的愿景,达成“上汽行、皆上乘”的目标。
2024年10月28日,荣威与飞凡两大汽车品牌正式合并,打响了资源整合的第一枪。
在研发层面,上汽也有了相应的整合动作。2024年,智己、飞凡研发业务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
上汽创新研发总院主要为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四大品牌提供基础开发。经调整后,智己和飞凡的新产品从立项到整体开发,均由上汽创新研发总院统一负责。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技术项目也会集中迁移到上汽创新研发总院统一管理统筹。
“要形成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单靠零部件替代远远不够。”上汽创新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表示,“我们确定了构建‘大单品’的开发模式。所谓‘大单品’开发模式,就是通过平台化、规格化,把单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低。”芦勇提到的规模提升则需要和整车企业深度交流与合作。无疑,“大乘用车”将满足这一点,当完全成为“一体”之后,上汽创新研发总院能够在消除沟通障碍的同时,把规模化做到极致。
做好长期主义,技术是根基
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是每一个自主品牌立足市场的根基。
近10年,上汽集团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投入近1500亿元,获得了26000余项有效专利,成功推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七大技术底座”。得益于在技术领域的长期布局,2024年,上汽迎来了技术成果的集中爆发——DMH超级混动技术正是成果之一,这项技术也率先应用于自主品牌荣威几款车型。
MG品牌未来的新车还会搭载荣威品牌已经使用的DMH超级混动技术,这也是“大乘用车”带来的好处。面向2025年,MG品牌明确要推出4款车型,包括两款全新车型和两款大改车型,立志要在国内市场实现销量翻番,在海外市场也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增长。
在行业公认的新能源汽车下一个技术高地——固态电池方面,上汽清陶研发的固态电池预计将于2025年搭载在MG品牌车型上。据悉,MG今年上市的首款新车就有可能搭载新型固态电池,而且价格不贵。同时,新型固态电池将成为标配而非选配。
2025年,上汽大乘用车板块能否用好这些技术积累,同时加快变革步伐,形成优秀的管理模式,实现质量与效率双提升,将是上汽集团打赢突围战的关键。正如贾健旭所言,上汽乘用车要成为上汽的急先锋,重新书写上汽最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