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1/20250117b1f3905cb1a94b36a93314a8017b0dbb.jpg
作为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话题,AI在汽车圈同样受到追捧。特斯拉是典型案例。目前,特斯拉正处于两大增长浪潮之间:第一波浪潮是Mode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01/19/024513.html

等待处理…

2025年,造车逻辑该变了

2025/1/19

作为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话题,AI在汽车圈同样受到追捧。特斯拉是典型案例。目前,特斯拉正处于两大增长浪潮之间:第一波浪潮是Model 3/Y的全球化扩张;下一波浪潮则是特斯拉FSD、机器人等新产品的推进。

太平洋的另一边,造车新势力“蔚小理”都将AI视为未来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与特斯拉不同的是,这些“玩家”的主线是扮演好一家车企的角色,卖车依旧是核心的业务增长。

如何成为一家万亿元市值的车企?

2023年,当特斯拉销量被比亚迪超越后,马斯克认为“特斯拉与比亚迪不是一类公司”,比亚迪是纯粹的汽车制造企业,而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无论是在马斯克的逻辑还是在市场估值的逻辑里,特斯拉一直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家年销量达180万辆的汽车企业;另一部分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前者为特斯拉提供切实的收入,后者在短期内无法提供太多的收入,却支撑着特斯拉无限的想象力和市值。

目前,特斯拉以1.29万亿美元市值成为全球汽车第一股,比第二名丰田多出了1.03万亿美元;前者是一家把卖车当副业的AI公司,后者是长期稳坐全球第一大汽车集团宝座的车企。

换句话说,即便是丰田强大的耐挫和抗跌能力,光靠卖车很难追上特斯拉的万亿元市值。

万亿元市值,是市场价值层面的数字里程碑。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也是市场对一家公司在价值层面的认可。

理想是国内车企冲击万亿元市值的挑战者之一。

2022年年底,理想CEO李想说过理想的目标就是成为万亿元市值的企业。次年,理想就登上了千亿元营收的高峰,向万亿元俱乐部发起挑战。

按照理想港股阶段性高股价100.40(HKD)来算,距离李想的万亿元时刻还有5.33倍。按照理想2024年以33%的销量增速推算,理想预计最快于2029年实现年销量突破150万辆。

不难看出,如果理想的成交价持续向下探,丰田就是理想的天花板。但是,如果价格不断向上走,理想又很难维持每年33%的销量增速。

这和苹果公司当年的处境有些许相似。

从1980年上市到市值达万亿元,苹果用了38年时间。

这个过程最大的转折点是苹果意识到iPhone的价格不可能无止境地上涨,需要拉长战线,依靠iPhone庞大的用户规模和更高的软件服务质量,才能持续突破上限。

站在这个角度,理想从千亿元到万亿元市值的突破,核心在于如何基于百万用户规模,持续挖掘用户黏性,将有限的资源变成可持续裂变的价值。

如何复刻苹果用户高黏性密码?

车企的方向已经很明确了:AI定义汽车,让用户不再认为汽车只是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而是觉得汽车变得有趣、好玩,不用自己开车了。

目前来看,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成为人工智能在车端实现的两个主要着力点。

首先是变聪明的智能座舱。其次是不断快进的智能驾驶。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车企对人工智能的拥抱都指向了一个基本事实:它能够给汽车的智能化带来无限机会和可能性。

车企转型AI,还处在第一层

如果看向智能汽车的终局,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几乎是车企必然的战略选择,尤其是追求产品体验的新势力车企。

作为人工智能的拥趸,马斯克认为,虽然人工智能有可能毁灭人类,但总体是利大于弊的。蔚来CEO李斌则认为,一家成功的智能电动车公司,一定是一家成功的AI公司。李想的态度是,要是未来不做人工智能,理想什么都不是。小鹏CEO何小鹏说,未来10年要成为一家AI汽车公司。

车企转型AI公司的大背景,是极度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升级,唯恐在这场AI技术的竞争中落后于对手。

这是车企转型AI公司的初衷,整个百年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智能化变革,核心驱动因素就是AI,传统的竞争优势不再足以支撑汽车企业的未来发展。

车企拥抱AI的迫切可见一斑,但这个过程的难度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是投入的决心。从智能驾驶到人工智能,对算力、数据和资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既是技术比拼,也是资源竞赛。

另一方面是不同领域的探索。李斌认为,人工智能最好的应用场景是智能电动汽车。理想、小鹏和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则有更长远的野心,接连投入研发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项目。

本质上来说,AI技术是底层的图纸,不同的载体只是对于场景应用的挖掘,但关键是先在更加残酷的汽车市场中活下来,确保有足够的底气向AI转型。

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的终局是人工智能公司,每一个阶段都体现出路径明确、产品极致和执行坚决,这就是价值务实。

车企向AI公司转型,始终绕不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才刚刚开始。(文章来源:第一电动网)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