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传出,本田与华为正在智驾领域积极探索合作的可能性。未来华为的智驾技术有望应用于本田旗下的“烨品牌”车型。至此,日系车三强在中国市场均采用了华为的智驾或智舱技术。其中,丰田的合资公司选择了华为智舱技术。东风日产则成为首家与华为合作的合资车企,引入了鸿蒙座舱。
如今,已有不少车企选择与华为合作,试图提升自己在智能化方面的产品竞争力。
华为有助于初期突破
众所周知,目前华为汽车链有三种合作模式,除了鸿蒙智行模式(原智选模式),HI模式是一种从架构和智能系统层面赋能车企的合作方式。而在零部件模式中,华为扮演着Tier1/Tier2供应商的角色。
当车企纷纷选择与华为合作,将华为的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产品时,无疑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一种认可。之前,汽车行业一直在观察“含华量”这一现象。其实,从销量和市场热度来看,“含华量”越高的品牌或者车型越受市场欢迎。
其中一些新能源车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华为的赋能,从平平无奇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比如,问界系列车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包括近期上市的智界R7。像长安深蓝、岚图梦想家等,也因大力宣传配备华为智能化而显著提升了销量。
相信随着华为智能化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假以时日,极有可能出现车均配备华为智能化的现象。届时,华为智能化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合作选项或特色功能,而会演变为一个车型的基本配置,就如此前的ESP、胎压监测等安全和技术配置。
当“车车均配华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华为技术的普及化可能会导致其独特性逐渐丧失。如果每辆车都配备了华为的技术,那么消费者在选择车辆时,华为的技术就不再是一个独特的卖点,而是一种标配。
对车企来说,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一旦华为技术成为标配,车企就难以再凭借这一技术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车辆之间的差异化将变得更加困难。这意味着仅仅依靠华为技术来吸引消费者将不再足够,车企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路径。
所以,车企又回归到了竞争的原点,那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深入挖掘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可能涉及车辆的设计、性能、品质、服务等多个方面。例如,车企可以注重车辆的设计,或者优化车辆的性能和驾驶体验等。
更重要的是,车企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当华为成为标配怎么办?
车市竞争的永恒主题,并非仅仅是谁拥有了领先的配置就能一枝独秀,独占鳌头。相反,车市竞争的真正魅力在于各个汽车品牌之间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定义等,形成各自独特的竞争力,展现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市场格局。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燃油车时代,为什么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和日产轩逸这三款几乎在动力、空间、油耗、质量等各个方面没有本质差别的车型,消费者选谁都差不多,却能够始终保持细分市场前三、你追我赶的状态?
原因不外乎一个:消费者看重的并不是产品本身有多出色,而是这些产品背后的品牌所塑造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比如,看重德系工艺选朗逸,看重节能耐用选卡罗拉,看重乘坐舒适选轩逸,但并不意味着朗逸不节能耐用、轩逸工艺不考究、卡罗拉乘坐不舒适。
而是长久以来,大众、丰田、日产这三个品牌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对于产品的卖点有更侧重的传递。
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标志,更是消费者心中对品质、信誉、价值和服务的一种认知和认同。车企需要通过持续的品牌传播、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积极的社会责任担当来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独特的品牌地位。
产品定义则是车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对车型进行精准定位和差异化设计的过程。
采用有优势或高级的配置,只是一个品牌或者一款产品在初期阶段快速赢得市场的一种手段。而当这种优势消失时,所有产品之间的竞争又将回到起点。
如今,大家也能看到,没有华为加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也“跑出来了”,如理想汽车、吉利银河、零跑汽车、极氪汽车等。
在产品定义中,理想汽车通过“家电三件套”聚焦家庭用户市场;零跑汽车代表亲民的价格和出色的性价比;极氪汽车诠释了非常有范的极致体验。可以看出,这三家汽车品牌都有非常明显的品牌标签,并做到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控。
所以说,真正决定品牌能否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还是产品本身的定义和实力。(文章来源:汽车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