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一哥”中升集团倾情加入华为智选车代理商队伍。要知道中升集团旗下汽车4S店一共有420家,这回一次性获得约50家华为智选车网点经营权,已经超过其现有经销规模的10%,从侧面证明中升集团转型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与中升集团步调一致的是永达集团,官宣到2025年第一季度,至少开出30家华为智选车网点,手笔同样不小。
同样在不久前,全球最大的5S宝马店北京星德宝关闭,天津最大的奥迪店永濠奥达闭店,从另一个侧面将授权经销商当下的焦虑与迷茫显露得一览无余。
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连续4个月过半,预示着纯燃油车至少在中国市场真的不被看好了。
说到纯燃油车,大家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一定是国际知名品牌。自成立以来,一直屹立不倒,甚至长盛不衰的品牌就那么几个,即奔驰、宝马、雷克萨斯、大众、丰田等。
中升集团就囊括了这些品牌,是中国首家获得丰田经销权的经销商,也是中国最早获得雷克萨斯及奥迪经销权的公司之一;永达集团更是除上述品牌之外,还经营保时捷、宾利等超豪华品牌。
中升集团和永达集团能走到今天,从其在品牌布局上可以看出,他们对汽车销售服务有着远超同行的洞察力。特别是中升集团,在售后和客户运营方面,动作频频,疯狂扩张钣喷中心,全力推广“中升go”会员系统。
现在,他们不约而同地倾情拥抱华为系,为此不惜放弃曾经被视为“金疙瘩”的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华为和中升、永达能一拍即合?
1亿元流水换不来500万元毛利
其实,4S模式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时候,确实让整个汽车销售和维修服务取得了脱胎换骨般的进步。随后,由于销量节节攀升带来的滚滚红利,掩盖了很多矛盾和冲突,让当时的4S经销商坚信自己上对了船,只要跟上主机厂的节奏,就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那些被掩盖的矛盾和冲突渐次浮出水面,无论是已经退市的汽车经销巨头,还是现在“狼奔兔脱”的中升和永达,无一不曾在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泥潭中挣扎。
首先是占地面积动辄6667平方米起、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极尽奢华的装修和高标准的设施设备,让建店投资额轻松达到千万元级别,像BBA等头部豪华品牌单店投资额过亿的4S店在全国范围内都不罕见。
这样的建店标准带来的是高昂的租金和巨额的折旧及维护费用,这些费用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成本,只能靠利润硬扛。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高大上”的4S店外观形象对于汽车品牌的专业化宣传和美化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一点正是手机门店和商超店,以及网上汽车销售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现在,几乎没有人怀疑华为智选车的产品力,但是在销量上却总是被理想强压一头,显然问题出在营销力上。华为推出的针对BBA门店的专项改造计划,无疑是在营销力建设上的一出“快准狠”奇招。对于品牌竞争而言,城头变幻大王旗不但意味着前沿阵地的夺取,更是直接在已有的BBA用户心中镌刻下华为的深深印记。
对于中升、永达而言,重金打造的BBA 4S店是亟待变现的存量资产;对于华为而言,唾手可得当下最具价值的战车(4S店硬体建筑)和战士(终端销售和服务团队),而且是完全免费加上约等于即插即用(仅需改造门头外观和重新布置展厅),何乐而不为?
其次是目前汽车销售普遍存在的“进销倒挂”,4S店卖车的毛利率理论上限是5%,实际上不可能全部拿到,1个亿的流水换来不到500万元的毛利。
如此低的毛利润,减去税费和采购成本,以及运营费用等各项支出后,净利润率往往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想以此收回建店投资,那真的要等到地老天荒了。
这就催生出了种种被广为诟病的4S店经营套路,比如早些年被骂得最多的“加价卖车”现象,还有现如今被狂喷的金融手续费、车险返佣等。
不过,追根溯源,造成4S经销商“进销倒挂”局面的罪魁祸首是主机厂的整车压库。
压库不但推高了财务成本,还直接拉低了销售利润,为了维持现金流,4S店不得不四处借贷筹资,甚至是借高利贷,以至于在高费用、高成本之余,再平添高负债。
但是,就算是卖一辆亏一辆,中升、永达却依然咬牙坚持到现在,所谓何来?
售后养不活自己
一般来说,即使是4S行业高峰期的新店,也至少需要3年时间,售后板块才能走出亏损,达到“自己养活自己”的程度。能达到100%服务吸收率的,都是10年以上的老店。
这也有一个前提,就是整车销售能“自己养活自己”。像现在这样卖一辆亏一辆,而且亏多少还不知道的情况下,说靠售后就能养店就是个笑话。
100%服务吸收率的基础是足够多的售后基盘用户,中升疯狂推广的钣喷中心和中升购也是基于此的价值深挖。
但是,随着售后业务快速地集中于事故维修和常规保养,保险公司资源换资源的做法和养车连锁的猛烈攻击,导致售后基盘用户的流失不断增多,这就需要不断地有新车销售进行弥补。以此为决策点,极限情况就是新车销售只要亏损额不大于售后板块创造的纯利润,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以拖待变的权宜之计。
只可惜,现在连这个权宜的边界条件都不能达成,逃出围城就成了最后的“华山一条路”。
而华为智选车的商务政策,正好能满足这个权宜之计的边界条件。
华为智选车的销售模式是加盟代理模式,代理商在销售过程中不拥有商品车的所有权,只是帮助厂家销售产品,并从中获取佣金。代理商只负责市场推广、客户开发和售后服务,不承担库存风险。
国内主机厂或品牌方完全采取代理模式的并不多。现实的情况是在代理模式,华为想要的专业汽车销售服务门店和团队,中升、永达都有,而且是顶级的;让中升、永达痛不欲生的催命压库政策,华为放弃了,而且产品力比肩BBA。
一切仿佛美好得恰如其分,焉能不一拍即合。
转投新能源汽车也有隐忧
中升、永达加盟华为智选车授权代理商,避免了硬闭店带来的固定资产和库存商品损失,缓解了整车“进销倒挂”的难题,特别是摆脱了压库的桎梏,但是今后的发展道路依然充满艰辛。
代理佣金虽然相较于目前的“进销倒挂”是盈利的,但是绝对额并不高,只有完成约定的销售目标后,才能获得与经销模式相近的毛利率,所以经销模式的那些延伸服务项目一个都不能丢。
代理模式在不承担整车库存资金成本的同时,整车销售的获利能力会更加依赖于主机厂的产品力和商务政策,同时彻底失去了对整车销售价格的影响力,经营自主权被进一步削弱。
新能源汽车的售后业务量较燃油车呈显著降低的趋势,纯电动车的常规养护服务需求甚至只有燃油车的20%-30%,即使是插电或增程式新能源汽车,随车内燃机由于使用强度下降和工况简单导致系统可靠性提高,实际保养周期也远远大于燃油车发动机的保养周期。
这些因素都将使新能源汽车的售后业务更集中于事故维修,可是事故维修的收益又牵涉到与保险公司“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同样缺乏话语权。
中升、永达牵手华为智选车,从表面上看,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合作,但是其反映出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深层次的盘根错节,足够发人深省。(文章来源:AC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