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4/6/20240629845e2b3cc43047f58b5565d13486e846.jpg
中国汽车工业史70余年,合资合作的篇章长达40载,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上汽大众。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由此拉开中国汽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4-06/30/019537.html

等待处理…

上汽大众40载合资路,源于一场“双向奔赴”

2024/6/30

中国汽车工业史70余年,合资合作的篇章长达40载,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上汽大众。

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由此拉开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序幕。合资企业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和配套企业,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如今,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汽车出口首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从筚路蓝缕到全球第一,上汽大众与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同频共振,40 载鎏金岁月,承载了中德互信合作的一段佳话。而故事的开篇,还要从40年前那场“双向奔赴”说起。

一锤定音,搞合资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模样。国内汽车产业却是百废待兴,造车环境窘迫,人力、物力及技术资源有限,让中国和欧美国家相距甚远。发展汽车工业的现实课题已经摆在眼前。另外,由于国内汽车工业无法满足当时急剧上升的轿车需求,因此每年大量进口汽车使得国家外汇储备入不敷出。为了解决出口创汇问题,国家决定引进轿车装配线,并把这条装配线放在上海,改造上海汽车厂。

1980年3月,中国汽车代表团访问当时的德国联邦大众

彼时,中国汽车工业之父、时任中国一机部副部长的饶斌正视国内汽车工业发展困境,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陈锦华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打响发展轿车工业的第一枪。万众瞩目的“上海轿车项目”应运而生。

之后,一机部向全球各大汽车集团发出邀请,通用汽车、福特、丰田、日产、奔驰、大众汽车、雷诺等汽车公司先后派代表团来华商谈。其中,有公司代表提出可以采用“中外合资经营”的合作建议。在饶斌的判断下,引进外方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对于我国轿车工业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符合当时的国情。于是,饶斌随即转告上级,并由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向邓小平副主席作了请示。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邓小平副主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嘛。”正是在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的指引下,轿车项目开始按照中外合资经营项目与外商进行谈判。

是运气,更是勇气

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美国通用汽车、日本丰田等多家汽车公司在与中方谈判合资经营事宜过程中都提出了苛刻条件。比如,日本坚持“只卖商品,不卖技术”原则,美国通用汽车则建议中方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再由他们提供其余的零部件在中国装配,将产品纳入他们的世界生产体系。显然,这些条件都与中国的合资意向相差甚远,谈判事宜纷纷告吹。

这时,“另类”的德国人抛出了橄榄枝。1978年冬天,当时在德国考察的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在狼堡大众汽车工厂门前,让门卫拨通了时任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施密特的电话,就是这次计划外的登门拜访,让中德双方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中方参观完生产线后,当场提出了“合资经营”的意向,施密特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是当时唯一既愿意提供新产品技术,又愿意投入资金的大公司。饶斌认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条件较好,因此选定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作为谈判伙伴。

这次会面之后,在双方的推进下,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很快派代表访华,中德双方由此展开了历时6年、多达30次的谈判。谈判初期,中国尚未有严谨细致的合资法规,使得双方谈判陷入无法可依的瓶颈。为此,国家中央机构吸收了中德谈判代表的意见,快速起草并细化法条,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合资法》。而见证了这场“谈判马拉松”的武康路390号老洋房,如今成为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的办公场所,这幢老洋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诞生地。

1984年10月10日,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大众汽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中德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为25年,由此开启了中国汽车合资合作波澜壮阔的40年。

回望上汽与大众汽车的“牵手”,是运气,更是勇气。正是双方这种勇于变革、不断突破的劲头,铸就了今日上汽大众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底色,经过40载风雨磨砺,始终砥砺前行,向着更出众的未来坚实迈进。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