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4/6/pc20240622188f49040b454a6995d13daf23cd8248.jpg
复旦商业知识“复旦商业知识”洞悉商业世界,还原实践于管理逻辑中,发掘中国企业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分享中国企业家管理哲学和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4-06/23/019519.html

等待处理…

“鲶鱼”特斯拉:十年搅动两个时代(一)

2024/6/23

复旦商业知识

“复旦商业知识”洞悉商业世界,还原实践于管理逻辑中,发掘中国企业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分享中国企业家管理哲学和最佳实践。

 

本文作者

张洁友

复旦管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案例研究员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反思人类重大历史进程时曾如此描述:“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也都往往会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那些平时慢悠悠发生的事,都会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

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来说,当下就处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对于极度内卷的中国车企来说,不出海就出局已经成为共识。而对特斯拉来说,从2014年向中国首批车主交付产品,到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运营,已经完成了从走出去(产品出海)到走进去(产能出海)的实践。

十年来,特斯拉的关键出海战略就是深度绑定中国,一面为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一面以“鲶鱼”角色刺激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成长。

 

在中国车企拉开出海大幕之际,全球正不约而同地掀起一场加税运动,四面围堵中国车企。与中国车企一起受伤的,还有“鲶鱼”特斯拉——2021-2023年,中国出口欧洲的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品牌。2023年,特斯拉在全球共计交付电动汽车181万辆,主销亚太、欧洲市场的上海超级工厂占比过半,达到94.7万辆。其中,由中国出口至欧洲逾15万辆。在欧盟发表加税声明后,特斯拉于第一时间向欧盟提出严正交涉,希望获得比中国车企更低的关税率。

 

10年:

特斯拉搅动两个时代

 

2014年6月14日,特斯拉正式公开300多项电动汽车专利。而在此前的4月22日,马斯克飞赴北京,为首批中国车主交付特斯拉Model S。李斌、李想、何小鹏、雷军等后来一批投身车圈的连续创业者,彼时都是特斯拉的早期用户。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是一场炫目的换道赛车之旅。从绝对数字来看,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7.5万辆,2023年急剧攀升至949.5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再从市场渗透率来看,2024年4月上半月的渗透率达到50.39%,不仅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并且提前11年实现了既定目标。

2024年4月28日,马斯克访华,特斯拉入选中国汽车数据安全合规名单。这预示着代表智能化高地的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入华提上日程。“鲶鱼”特斯拉在加速新能源汽车走向电动化时代之后,仍然希望在下半场的智能化时代大显身手。

 

上半场:

电动化时代的群星闪耀

 

特斯拉率先趟出了一条规模化生产电动汽车并成功实现商业化的道路。

1.特斯拉开电动风气之先

马斯克在2014年宣布特斯拉将公开专利时,曾有人质疑他是公开作秀或有其他动机。但是,马斯克本人却认为,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如果公开专利,可以让其他公司更容易制造出电动汽车,那么这个决定有益于人类,就应该免费对大众开放。

对于特斯拉开放的专利,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周奕欣老师曾指导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00多项专利去重之后为222项,一项名为“可调节式易碎型电池组系统”的技术专利以被引575次位居第一。由此可以大致判断,特斯拉的专利基本上属于电动汽车核心专利。

而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2019年投产,特斯拉零部件本土化率高达95%以上,培养的中国一级供应商数量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已进入其全球供应链体系。围绕特斯拉工厂周边的上海、苏州、宁波、南通等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汇聚电池、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全产业链。

从专利开放、产品交付到直营模式、产业生态,特斯拉给正在崛起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影响最直接的并不是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汽、上汽、北汽、广汽、长安等大型央企/国企,也不是长城、吉利、比亚迪等民营车企,而是从互联网领域跨界创业的“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等。

2.蔚来:创新汽车换电模式

同样成立于2014年的蔚来,常被媒体拿来与特斯拉比较。蔚来创始人李斌此前曾创立汽车互联网平台易车网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他毫不讳言蔚来从特斯拉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例如直营模式、简化生产以提升效率等。

但是,在电动汽车补能方面,蔚来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即重资产布局换电站,打造可充、可换、可升级的全方位补能体系。依托换电站的基础设施,蔚来在业界创新推出车电分离的BaaS(Battery as a Service,电池即服务)商业模式(购买车身+租用电池),帮助消费者降低了购车门槛,减少了电池跌价带来的损失。

3.小鹏:拓展电动汽车场景

何小鹏是UC创始人,他把UC卖给阿里的第三天,特斯拉宣布专利技术开源,让他看到了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可能性。在马斯克访问阿里的一次活动中,何小鹏问到特斯拉专利使用的问题,马斯克说了一句:“你们可以拿去用,但是怎么用就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2014年,小鹏汽车宣告创立。在技术方面,小鹏汽车凭借智能辅助自动驾驶获得了声誉。何小鹏还希望拓宽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成立了小鹏汇天公司开发电动飞行汽车,探索航空与汽车的跨界融合。

4.理想:创新增程式汽车

李想先后创办了科技媒体泡泡网和互联网平台汽车之家。2014年4月,他参加了马斯克的中国首批车主新车交付仪式,并专门写了一条长文分享自己驾驶 Model S 的体验,结论是“百万级的操控,十万级的内饰”。2015年,理想汽车成立。李想也是蔚来的早期投资者,但他并没有采用蔚来的换电补能模式,而是另辟蹊径,从产品设计入手,解决用户对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2023年,理想汽车净利润达到118.1亿元,实现自交付以来全面盈利,也是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5.比亚迪:燃油车-混动车-纯电车

早在2014年,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斯拉是富人的玩具,只适合小众人群,比亚迪则定位更加大众化。从后来的实践来看,特斯拉走的是纯电动路线,从高端车型切入并向中端车型发力。比亚迪主要依靠插混路线,从中低端车型起步,逐步转向高端车型。

技术创新与商业上的务实在王传福身上是合体的。他认定电动汽车是终极方向,但坚持从燃油车入手,一是为了加深对汽车的理解,二是希望尽快产生营收。比亚迪相继涉足电动车核心零部件(尤其是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混动和纯电整车技术,建立了垂直整合优势。2022年3月,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

2023年年报显示,比亚迪汽车业务营收4834.53亿元,同比增长48.9%,毛利率达23.02%,超过特斯拉的17.05%。

6.小米:学习特斯拉,超越特斯拉

最近一个从信息电子行业跨界造车的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他是特斯拉第一批车主,也是蔚来和小鹏汽车的投资人。2013年,雷军听朋友说美国加州的特斯拉公司很像小米,于是找人预约参观,得到了马斯克亲自接待。

尽管雷军在产品发布会上将小米SU7的各项功能指标直接与特斯拉Model 3/Model Y对比,引起了舆论的喧哗,但市场上流传的一份《小米SU7锁单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小米SU7上市,特斯拉确实“最受伤”:如果不买小米SU7,20%的用户会购买特斯拉Model 3,12%的用户会购买特斯拉Model Y。

7.中国产业政策与领路人

如果说特斯拉是一条不安分的“鲶鱼”,总是在激起涟漪的话,那么开挖鱼塘并为鱼塘放水的人,无疑就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战略和制订产业政策的领路人,他们中既有钱学森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又有长期研究新能源汽车的主政官员、科技部原部长万钢。

早在1992年,科学家钱学森就写信向国务院建议,要充分考虑燃油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应该跳过用汽柴油阶段,直接开展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制造。钱学森从科学战略的高度,以远超常人的认知,预见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定位。

2000年年底,万钢受邀回国,他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2001年开始的“十五”计划将电动汽车列入“863计划”,确立了“三纵(纯电动、混动及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技术路线,这是当时世界上能看到产业化前景的各种技术路线的总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年年初,履新科技部部长不久的万钢在美国硅谷与马斯克第一次会面。2014年4月21日,马斯克与万钢再次见面,这次会面的地点换到了北京。第二天,马斯克要参加特斯拉中国首批车主交付仪式。2018年3月,万钢卸任科技部部长。两个月后,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成立,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浦东临港新片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