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理想汽车的掌舵人,李想在外界眼中是“李厂长”,是“微博之王”,是“超级产品经理”……
或许是年代久远,抑或是现在的光环过于耀眼,李想身上的另一个标签,如今已经很少被提及,那就是“前媒体人”。
泡泡网成立于2000年,李斌的易车网也在同年成立。在这之前,几大门户网站相继成立;在这之后,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陆续诞生。
在这一众内容平台的创业者中,亲自写稿、主管内容的李想显得尤为特殊。李想的前媒体人身份,也许是解释如今理想汽车取得成功的另一把钥匙。
“懂车”的媒体人
2000年,放弃参加高考的李想成立了泡泡网的前身——显卡之家。当时,李想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查阅资料,五点多写好文章,上学前更新好网站,放学后就跑到电脑城,向熟悉的商家借用最新的产品进行评测,随后继续写文章。
之后是汽车之家的时代。
汽车之家成立之初,李想给内容团队定下了三个规矩:勤发文、快发稿、跑现场。
有一个媒体人出身的老板,让理想汽车占尽了便宜。
买车终究不是买菜,人们在买车前,通常要看看那些“懂车的人”怎么说。
汽车媒体对普通人购车决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群邑智库与易车网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汽车垂直媒体作为最大的线上汽车营销信息承载媒介,成为消费者首选的线上渠道,并贯穿包括需求导入期、预购明确期、临近决策期在内的汽车消费全决策周期,在消费者购车决策营销中,贡献率最大。
与其他类型的垂直媒体不同,汽车媒体的内容主要来自各个车评人或车评工作室,媒体自己制作的内容占比很低(汽车之家曾经很高,现在也很低)。汽车类媒体更多充当的是信息分发和内容生态建设的角色。
车评行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第一,车评类内容高度依赖车评人,必须有真人露脸上镜。比如,评测车辆的空间大小,如果只看参数,并不直观,也很无趣。但是,如果是车评人直接坐在车里,让你看到腿部空间有几拳几指,座椅最多能放倒多少角度,那样会直观很多。
第二,车评人出去单干很容易,几乎零成本。
车评人内容做得好,用户记住的是这个人,而不是其所在的平台。
作为中国曾经最成功的汽车内容平台,汽车之家毫无意外地给车评行业输送了最多的人才。车评界的“节点”型人物大多出自汽车之家。
李想和他的理想汽车,对于车评人圈子的“渗透”,可以说“无孔不入”。
比数量更高一个维度的是汽车之家负责内容的李想和他众多“门徒”一起,在车评行业掌握了超然的话语权,事实上垄断了对“什么是好车”的定义权。
在车评节目中,除了功率、轴距、长/宽/高,以及0-100km/h加速等极少数可以量化和直接对比的数据外,对车辆的评价其实非常主观,全看车评人。
比如,什么叫车身修长?什么叫比例和谐?什么叫“前脸凶悍”?什么叫座椅舒适?多硬、多软才叫舒适?完全可以说,现在语境下的车评内容是早期的汽车之家,也就是李想本人定义的。
李想亲手带出来的,以及那些“分裂”出去的车评人,共享着一套相同的话语体系和评判标准,以及背后的思维逻辑、生活方式乃至审美和价值观。这些车评人去评测理想汽车,相当于曾经给李想打工的车评人,用李想定义出来的话语体系和评判标准,去评测李想造出来的车。
这是最高级的“充值”。
全平台、全领域达人矩阵
作为泡泡网创始人,数码领域也是李想的“主场”。数码博主更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便宜。
相比汽车博主的报价,处在转型期的数码博主的报价相对低廉,为理想节省了大量营销预算。
于是,我们看到2021年的社交媒体上,数码博主们忙着评测理想ONE;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年初,L9、L8、L7相继发布后,理想汽车又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风潮。
除了数码博主,理想还在多个领域“开花”,在各个平台投放了为数众多的时尚博主、生活博主、摄影博主、露营博主、旅游博主、母婴博主等。只要这一博主的内容有能和理想汽车发生关联的场景,其粉丝与理想汽车的目标用户群体吻合,理想汽车都没有放过。在小红书上,理想汽车更是全面“开花”,全领域覆盖。
创业邦通过千瓜数据分析了理想汽车在小红书的投放矩阵。在理想汽车近一个月里投放的知名KOL、头部达人、腰部达人、初级达人、素人中的前三名博主中,几乎没有汽车博主,反而都是生活、时尚类博主。
在理想近一个月里投放的6245位达人中,汽车介绍、汽车改装、汽车生活类博主只占了27%,其余都是生活、职场、穿搭等领域的博主。
理想汽车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投放策略,带来的结果是受众覆盖面大涨,而且有效覆盖了其他车企难以覆盖的女性群体。同时,将营销费用控制在了极低的水平。
这也许是部分汽车博主不喜欢理想的原因:理想更多选择了价格低廉的数码博主,以及抢不到汽车生意的其他领域博主,而没有把预算投给他们。
把营销流量做到头部
做过两家头部媒体的李想,将整个汽车行业的营销游戏升级了。
作为同行“认证”过的微博之王,李想总共发布了11572条微博,远远高于李斌的377条和何小鹏的1477条。
有人说全铝车身更好,李想直接说:“建议认为铝好于钢的朋友将自己房子的钢筋结构换成铝。”(这句是全文引用,有语病,但意思大家都懂)
“500万元以内最好的车”“与库里南对比,理想L9也不怕”“长途用油,短途用电”“充电九分半,续航400公里”都是李想和他的团队创造出的金句。
理想汽车在营销方面的强,不仅是李想本人强,团队也堪称业界最强的“梦之队”。
据公开资料显示,理想汽车大市场负责人刘涛是前汽车之家总编辑,产品公关总监翟元是前汽车之家主编,公关部互联网总监康清国是泡泡网的早期员工,还有为数众多的前精英媒体人。市场和品牌部门由李想亲自管理。
老板亲手带出半个车评圈,并且深谙传播之道;巅峰期的前汽车之家员工组成的梦幻团队;有强大的内容输出能力,可以不依赖任何外部媒体和供应商,中国汽车工业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营销能力如此强大的团队。
完全可以说,理想汽车是一家靠汽车盈利的媒体公司。理想汽车主动升级的营销游戏,将那些没有“网感”和媒体基因,只会依赖外部供应商发一两篇通稿的竞争对手逼到了尴尬的墙角。
更可怕的是,理想汽车正在把一套全新的成本结构强加给所有竞争对手。
面对理想的营销攻势,你跟还是不跟?
如果不跟,关注度和曝光度怎么维持?这毕竟是一个To C类行业。
如果跟,去哪里招这些人才?现有团队能根据产品特点创作出差异化内容吗?老板本人能拉下脸,亲自发微博吗?
这些问题都不是让18名高管集体入驻微博就能解决的。
如果真要跟,虽然钱不一定多花(很有可能比现在省钱),但是对理想的竞争对手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组织成本、学习成本、转型成本。
极端痛苦,还不一定能成功。
把车造出来很难,把车卖出去更难。
造出一款“好车”就能卖出去的时代早已经过去。
“营销好”并不比“技术好”低人一等。把营销做好的难度,很有可能比研发一项“黑科技”更高。
商业上的成功是一种多变量耦合的复杂系统的输出值。
在汽车这一To C类产品中,营销的权重极大,这本身就是常识。把自家的车卖不出去归因于消费者不懂车,或竞争对手擅长营销,是一种极度的懒惰。(文章来源:创业邦 作者: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