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汽车报社工作了22年,从报社退休也已13年了。
回首在上海汽车报社工作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我心依然怦动、依然憧憬、依然期待。
今回首,难忘那段渐行渐远的学习成长经历。
1984年7月,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成立,蒋以任同志任党委书记,陈祥麟同志任总经理。公司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创办《上海汽拖报》。1985年3月8日,联营公司向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提交了更名申请,《上海汽拖报》更名为《上海汽车报》,并公开发行。
1988年8月,我调入上海汽车报社工作。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汽车工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事、喜事连连。老领导叮嘱我们,要讲好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故事。
在兼任《中国汽车报》上海记者站站长的5年里,我在《中国汽车报》上发表了140多篇文章。其中,《江泽民书记视察上海轿车厂》《凤凰涅槃——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跳跃的百分点——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纪实》《格里希在上海》等先后在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今回首,感谢昔日同仁携手共事,结下手足情谊。
报社是个团队,所有岗位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分工不同,需要复合型人才。报纸是一件讲时效的图文作品,每一期都需要精心策划、默契配合才能完成。特殊的工作环境、职业特点,赋予记者、编辑既享有充分的个体独立自由,又受职业规范和考核指标的制约。“团队合作,相互成就”成为报社文化的基因。回想当年,如果没有头版编辑杜宏伟、首席记者胡静华、“皇家”摄影陈仁群、运营总监富刚、负责全国市场分析的C版D版主任甘文嘉、贴心管家费悦芬等人密切配合、核心支撑,就不会有报社的每一点滴进步和发展。
报社是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人员进出,吐故纳新,方能彰显一潭灵动的活水。有些人被集团有关部门相中吸纳,成为笔杆子或秘书;有些人走向社会创业,成为不同领域岗位上的佼佼者。
今回首,祝福《上海汽车报》顺势而为,开启创新之路。
互联网快速改变着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上海汽车报》顺势而为,在几年前及时推出“上海汽车报天天看”微信号,无疑是迭代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上海汽车报天天看、新民早报、今日头条是我和我周边朋友每天在手机上阅读的重要内容,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汽车报》是记录汽车工业发展的载体,是宣传上汽、服务行业的平台,是传播讯息、沟通读者的桥梁,是洞见改革开放、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家专业报社,在业内外拥有一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加速洗牌,上汽冲破重重困难,产销量依然稳坐第一把交椅。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跑出加速度,在新一轮汽车科技革命中占据重要优势。中国汽车出口形势良好,今年大概率能首次拿下世界第一。这种大变局给汽车媒体带来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
我希望《上海汽车报》“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融媒体,拓宽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可读性、知识性,建议围绕“产、供、销、修、管、用”六个字做好文章。
日复一日,我心依旧;年复一年,情深意长。在《上海汽车报》出版迎来第2000期的日子里,提笔写下这点文字,以示留念。(本文作者系前报社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