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3/7/202307149bf065f9a97345f289e9e18f47d842d9.jpg
近年来,中国有一些行业的企业在立足国内主场的同时,在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开疆扩土,逐渐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其中,中国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3-07/16/014404.html

等待处理…

光伏与新能源车崛起史

2023/7/16

近年来,中国有一些行业的企业在立足国内主场的同时,在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开疆扩土,逐渐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其中,中国光伏与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及国际化进程波澜壮阔,与欧洲同行的交流互鉴、竞争合作引人注目,值得深入研究剖析。

光伏产业

光伏是一项古老而崭新的技术。

中国光伏产业起步晚、技术差、市场小,处于跟跑者地位,首先要做好欧美国家的供应商,生存下去,站稳脚跟。这一时期,人们经常提到中国光伏产业的问题是“三头在外”,即原料、市场和技术都在国外。

2012年堪称光伏行业翻天覆地的转折点。这一年,德国政府酝酿数年的补贴下降政策正式施行,令整个行业陷入巨震,中国也被迫减少了对欧出口。2012年,欧美国家对华祭出“双反大旗”,中国光伏出口产品自当年年底起要被征收23%-254%的高额“双反税”。第二年,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分别骤降50%和70%,全行业普遍陷入亏损,数百家企业倒闭。

越是黑暗,越是靠近黎明。10年过去了,中国光伏产业不但没有覆灭,反而迎来了涅槃重生。

一方面,国家及时出手,稳健的电价补贴和策略性的逐步降补孕育了国内市场,中国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装机国;另一方面,曾经过于依赖“三头在外”而备受煎熬的中国光伏企业痛定思痛,在技术沉淀、全球布局乃至行业逻辑方面进行了全新反思与行动。

时至今日,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安装的所有太阳能组件中,有76%来自中国,太阳能电池、硅料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88.4%和78.7%。

中国的出口目的地榜首是欧洲,市场份额接近56%,其次是亚太地区和美洲。

与当初不同的是,中国市场已连续8年夺得世界第一,中国企业得以进入一个“市场壮大——技术升级——市场壮大”的良性循环。

最近几年里,欧洲、美国乃至印度不断出炉全新的光伏政策,支持本土制造,鼓励当地建立产业链,叠加各类贸易调查和壁垒,不免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巨大风险与挑战。

中欧之间的光伏产业竞合关系,正在揭开新的篇章。

汽车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刚刚来到中国考察投资环境的德国车企代表,对中国汽车界的原始状态深感震惊。

在那个年代,放眼全国25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可以说都处于小农经济时代。

直到21世纪初,中国汽车工业虽然进步巨大,但与西方同行的差距仍然不小。以在欧洲销售汽车必须通过碰撞试验为例,中国车企产品的试验结果惊人地差,有的车型甚至收获了零星这种罕见的糟糕结果。

中国制造的汽车因此很难出口到欧美地区,只能销往亚非拉地区。同时,中国制造的汽车普遍定价较低、品牌认可度差。

直到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好不容易实现100万辆大关,而彼时日、德、法三国汽车年出口量都是中国的四五倍。

世事如潮,悄然间,全球汽车领域暗流涌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几大趋势逐渐成为主流演进。就在全球各国还在观望之际,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出手。

2009-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对民众购买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还对相关厂商给予包括直接补贴在内的各类优惠政策。那时,全国每年卖出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仅有一两万辆。

10余年间,中国政府出炉了世界上最多的针对新能源汽车指导意见和政策法规。例如,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就出台了30余项相关新政,“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汽车先后诞生。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1万辆,登上全球第一的宝座。

回顾中国汽车出口历程,2002年仅为2万辆,2012年首次突破100万辆,接下来的10年内始终在徘徊,个别年份甚至下跌到60万辆,陷入瓶颈期。直到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崛起的2021年,这一僵局才被真正打破。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107万辆。同期,日本汽车出口95.4万辆,中国有望首度成为汽车出口全球冠军。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约有35%的电动车出口来自中国,我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动力电池和其他零部件的全球销售冠军。

在国内市场,中国品牌占据的份额已突破50%,而欧洲等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2022年,比亚迪超越大众在华合资公司一汽-大众,成为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冠军。

不过,欧洲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第二大电动车市场,近年来正在发力追赶:一方面,欧洲各国对电动车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在不断提升,市场接受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欧洲电动车销量急剧增长,2022年达到157.7万辆,与燃油车销量(163.7万辆)相差无几,市场渗透率接近中国一倍。

成本与效率

综合国内光伏与新能源汽车两大行业来看,实现跨越式发展历程的深层次原因是:一方面始终紧握国际脉搏,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技术;另一方面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在恰当、及时的产业政策下做大做强、勇于创新。类似这样的产业,近些年还有家电、通讯、光电、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时至今日,这两大行业的全球竞争愈益激烈,企业较量的既是技术与市场,更是成本与效率。从光伏产业来看,21世纪初,欧洲1千瓦时的光伏电力成本在50欧分到1欧元,当前成本仅有2-6欧分。中国则凭借规模与技术双重优势,始终维持对欧价格近一半幅度的优惠,产品持续热销。

之前,欧洲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双反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未能推动欧洲本地光伏产业链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被迫在2018-2019年取消了对华相关惩罚性关税,核心原因依然是中国光伏产业在最近10年里建立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压倒性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异曲同工。过高的市场价格、有限的车型选择,以及缓慢的商业决策速度,显著拖慢了以德系车为代表的欧洲车企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及时转型与抢占先机的步伐。

随着中国市场不断呈跨越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德国零部件商被吸引到中国,为中国车企提供配套。

当前的中国既具有西方国家罕见的巨量优质劳动力和巨大且增长的市场规模,也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罕见的工程师福利、创新研发实力。此外,在华投资还能享受到一系列其他国家少有的优势,诸如良好的基础设施、低廉的能源价格、领先的5G网络、稳定的政策环境等。

相较于欧美国家,或者其他大型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优势已非单一或少数领域。从综合性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深度融入中国产业链的欧洲企业,往往能够降低成本,并享受常年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收益率,因此对中国市场难以割舍。

从更深层次来看,能源、交通、通讯历来是工业革命的几大支柱,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业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各国的绿色转型、碳中和战略,还牵扯到未来各自的能源安全。

其实,当前中国在两大领域均已日益显现出成本、效率、供应链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优势,如果刻意人为减少或停止对华合作,欧洲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反而有可能受损。另外,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地缘政治、保护主义盛行,给其全球战略带来了全新考验。

跨国投资的成功之所以艰难,就在于难以再造一个类似国内的成功环境。

从企业跨国经营的角度来看,中国厂商在“走出去”上已经有了一个好的起点,下一步就是如何进一步做好“走进去”“走上去”。(文章来源:秦朔朋友圈 作者:汤拯)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