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是一家全球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帮助各类组织实现可持续且包容性增长。我们与私营、公共和社会部门的各类客户广泛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并为客户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带来积极变化。我们将果敢的战略与变革性技术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创新、持久的业绩改善,并打造立足当下、制胜未来的卓越员工团队。
本文作者
夏辰安博士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高科技和互联网业务负责人
邱天
麦肯锡蓝跃执行董事
胡静
麦肯锡蓝跃项目总监
“品效合一”,即在广告投放过程中同时实现品牌建设与销售效果的双重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品牌主的终极追求。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获客成本日趋昂贵,渠道的复杂化与碎片化不断加深,品牌主的试错与管理成本愈发高企,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适应流量环境的快速变化,提升品牌建设的投入产出比。
本文将剖析追求“品效合一”的四大趋势与相关成功案例,并探讨企业如何打破渠道、组织与认知三大壁垒,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实现可持续的业绩增长。
实现“品效合一”:三大难解之题
“品效合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现过程中却挑战重重。
首先,随着流量红利褪去,头部互联网电商平台发展趋稳,流量资源继续呈现去中心化、碎片化趋势。私域、直播、个性化内容推荐等新兴流量场域的强势崛起,对企业不断获取新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品”与“效”两者难以平衡,片面追求直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火爆异常的直播带货创造了品牌快速打响知名度和赢得销量增长的“神话”。头部主播在为品牌带来海量曝光与高效转化的同时,也为品牌进行背书,在口播卖点与展示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了长达数分钟的品牌教育。
然而,中小品牌很快发现,如果品牌此前没有建立一定的知名度与用户基础,要获得头部主播的青睐几无可能,而单次的主播推介往往也效果不佳。
再次,移动互联网固然让广告效果更加有迹可循,但这里所说的“效果”通常指曝光、浏览、点击和加购,距离真正实现“销售效果”还相去甚远。从社交平台“种草”到电商平台“拔草”,目前已经有完整的营销转化策略,然而,在空间上,两者之间时常横亘数据壁垒;在时间上,也往往存在“发酵蓄水”的间隔。多重变量让“效果”扑朔迷离,品牌方一时难以判别。
破局“品效合一”:四大行业趋势
幸运的是,随着中国数字化领域的纵深发展,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与工具体系已日趋完善,在“品效合一”方面也有了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其中显现的四大行业趋势,尤其值得品牌主关注。
促销活动IP化
长期以来,线上零售生态是“效果广告”的天下,无论是日常销售的精准投放,还是大促销期间的深度折扣,背后都是对效果的终极追求。
然而,大型促销活动还有很多别具匠心的“玩法”。从天猫“小黑盒”、京东“超品日”到拼多多“百亿补贴”等,电商平台不断推出IP化活动。一方面,这是因为用户在销售渠道天然具有强烈的购买心智;另一方面,IP化活动也可以提供海量曝光与品牌背书。
公域流量私域化
传统电商平台被称为“公域电商平台”,而沉淀于品牌自有官网、小程序与CRM体系中的用户,被视为企业自有流量,品牌可对其进行反复触达。
各大平台正在引导公域流量的私域化,帮助品牌抓住用户的长尾价值。无论是天猫的数据银行AIPL模型、京东的GOAL营销方法工具,还是抖音的FACT方法论,都在倡导和支持品牌在站内建立私域阵地,进行长期用户运营。
这些方法论及其配套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三种武器:首先是“量化”,即对所收获流量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衡量;其次是“细分”,即通过海量标签对人群进行精准区分,提炼偏好,帮助品牌方匹配更适合的客群、更优化的沟通方式;最后是“经营”,即通过增加站内社群、会员体系、个性化定制等工具,提升平台的品牌黏性与复购效果。
品牌爆品驱动化
我们也观察到品牌营销正在应用“爆品驱动”的逻辑。
这种趋势发端已有多年。起因在于不断崛起的新消费品牌,发觉难以正面对抗大品牌多年的广告投入所形成的品牌资产,寻求在某些单品优势上纵深突破,从成分、功能、场景、使用体验等方面出发,对产品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演绎,以期在用户心智中抢占一席之地。
例如,Ulike、拉面说、钟薛高、薄荷健康、永璞咖啡等新兴品牌,各自从细分品类或单品出发,迅速拿下该品类或单品销量之冠。有的品牌从开设电商旗舰店到成交额突破1亿元,用时仅1年,甚至7个月。这些都是“爆品驱动”的成功示例。
战略性单品让消费者对品牌与产品的认知高度合一,直接带动了单品销售,而火爆单品又加深了品牌记忆,提供了交叉销售的“初始进店流量”,从而实现了品牌价值成长和产品销售大增的双丰收。
生产营销一体化
对“品效合一”的追求,也在不断向价值链前端延伸。
主播参与产品设计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花西子是近年来价值链融合的经典案例之一。该品牌推出的花隐星穹雕花口红曾连续30余天出现在李佳琦直播中。产品还未上市,主播就在直播间内讲述了自己探访工厂的体验,以及如何帮助品牌寻找设计灵感。上市次月,该产品即成为天猫爆款,单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完美日记也与李佳琦前置合作了散粉、粉饼等单品。品牌方给了头部主播极大的“产品话语权”,利用他们作为KOL对粉丝与产品的敏感,为新品上市后直播间的火爆打下了基础。
提升“品效合一”:破除三大壁垒
前述四大趋势下,建立“品效合一”能力的前提是彻底破除用户旅程、组织协作、数据管控之间的壁垒,以“合一”的视角实现“合一”的成效。
打破渠道壁垒,全域策略一体化
众所周知,实现对用户线上与线上行为的全程影响并非易事,线上更是存在若干割裂的生态圈。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字节跳动等技术巨头筑造了各自的城池,不同渠道之间因为商业竞争、用户隐私保护等原因,目前并不能真正做到开放互通。
“品效合一”需要品牌方进行跨渠道的策略协同,通过人群标签、货品标签、场域标签三大体系,构建各个场域不同人群的分层精准选品池,提升“人、货、场”的匹配度与营销效率。
打破组织壁垒,营销销售团队协同一体化
促销活动IP化、品牌爆品驱动化等趋势,也让我们观察到传统营销活动的组织分工壁垒必须打破。
时至今日,市场部与销售部的矛盾依然常见。市场部抱怨销售部急功近利,忽略品牌精神的长期价值;销售部吐槽市场部华而不实,即时效果差强人意。
在领先企业,市场部门(及其广告创意机构)和电商部门(及其对接平台)更加注重全年营销活动的共创与规划。大型IP化促销活动的资源往往由品牌方“举全司之力”获取。因此,企业需要考虑跨部门的联动绩效考核,有效调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实现企业价值提升。
打破认知壁垒,实现数据驱动全程一体化
在传统的品牌建设中,广告有一半是科学,另一半是艺术,有些效果被认为无法量化监测和进行数据评估。例如,微博大V的粉丝数一目了然,但与品牌调性的匹配度却需要主观判断。
追求“品效合一”,就需要打破这种“不可衡量”的认知,建立起数据驱动的反馈迭代机制。例如,电商平台站内用户对品牌关键词的搜索量,就可以成为监控种草效果的间接指标。不少领先企业已设立专人专岗,对全渠道的KOL合作进行中心化管理,建立KOL档案,对KOL为品牌带来的转发互动行踪、产品短期与中长期销售刺激,均进行系统化的追踪。同时,领先企业也善于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工具。例如,借助千瓜小红书数据分析平台,可紧跟数据实时监控,利用数据的变化对推广方式及营销策略作做出及时、灵活的调整。
(文章来源:麦肯锡微信公众号,本文为“品牌制胜之策”系列文章之三,原文标题为《打破三大壁垒,品牌建立全链路“品效合一”的制胜策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