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0/10/20201017f542a0d5e8b74aaaa5a1131d56de7297.jpg
通过超长的曲面屏操控整个座舱,下方的屏幕可以随时滑向副驾驶座位,多个屏幕无缝连接;轻声呼唤,副仪表盘便化身小小机器人,穿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0-10/18/009305.html

等待处理…

让传统业务焕发向上的生命力

延锋智能座舱转型之路

本报记者 阮希琼
2020/10/17

通过超长的曲面屏操控整个座舱,下方的屏幕可以随时滑向副驾驶座位,多个屏幕无缝连接;轻声呼唤,副仪表盘便化身小小机器人,穿梭在共享长滑轨中,为前后排的乘客递送饮料、收放小桌板……

9月17日,延锋的XiM21智能座舱迎来了欧洲首秀。事实上,在抵达欧洲前,XiM21的中国首秀就取得了积极的反响。“再好的产品,赢得客户是根本。XiM21不是概念座舱,它上面搭载的所有产品,延锋都可以量产。在中国展示时,就有6家客户单位当场下单。”延锋公司总经理贾健旭说。

进:打破边界,让传统业务智能化

Q:智能座舱将为传统汽车内饰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延锋如何看待这场革命?

贾健旭:在延锋的业务结构中,90%是传统业务,10%是创新业务。智能化的确给我们的传统业务带来很大挑战。随着ECU(电子控制单元)算力的不断加强,一个控制器可以驱动多个产品,控制器将会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如果延锋不进行转型升级,未来客户可能只需要我们提供汽车的“身体”,而“大脑”是人家的。比如座椅系统,客户可能只需要我们的座椅,不需要控制器。

延锋有很强的电子化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做智能座舱,它能带动我们的传统业务实现智能化。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传统,要让传统业务升级,让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Q:对于智能座舱,延锋准备如何发力?

贾健旭:汽车座舱的智能化变革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知识与知识、技术与技术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比如,以前消费者只会关注内饰条是不是用实木制成的,但现在要求内饰条上还要有氛围灯,能与外面的车灯一起变换色彩。换句话说,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一块传统的装饰面,还希望它具有功能,要融合声、光、电。

当技术边界变得模糊,延锋的机会就来了。因为延锋涵盖各个业务领域,打开车门,从安全带到座椅,再到仪表盘,几乎所有的零部件,延锋都有成熟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将这些技术融合,在为客户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实现成本下降。在特斯拉Model Y上,延锋用智能表面取代了传统的物理开关,它带有灯光、触控反馈和电子控制单元的集成,这是将内饰、电子、座椅等多项技术融合而实现的产品价值提升。同时,我们将原来的6个控制器集成为2个,使成本得以下降。

对于智能座舱,延锋的定位很清楚:我们不做APP,我们也不定义内容,但离不开我们的恰恰是智能座舱内的中层、底层软件。延锋的产品战略,就是利用延锋现有各个业务领域的产品组合和技术能力,不断对我们的产品技术进行迭代升级、实现产品联动,最终形成延锋“塑电一体化”的核心能力。我们要用创新让传统升级,做智能座舱背后默默的无名英雄。

Q:延锋国际技术中心将如何为创新赋能?

贾健旭:随着技术边界变得模糊,我们要让技术流通,那么首先就要把墙拆了。其中,最大的墙就是资本的墙。

通过股权回购,延锋汽车内饰已重回延锋的全资子公司序列。当墙没有了,我们就应该全面做到精益生产。

今年,延锋成立了国际技术中心,所有全资子公司的研发部门现在都集成到了国际技术中心,大家在一起工作,电子工程师可以与内饰工程师、座椅工程师无缝连接。同时做到系统的协同,所有的开发数据可以共享,所有的检测设备也能共享,从而加速技术的融合创新。

通过融合,我们的能力在“做乘法”,用户数量在增加,我们的成本就摊薄了。同时,多个板块的客户打通了,获客成本也会下降。未来,延锋国际技术中心的发展重点是打造“一个团队”,定义“一个流程”,达成“一个目标”。

实:市场很残酷,公司很暖心

透明的玻璃墙、明亮的颜色,几位工程师边喝咖啡边在开放空间讨论某些内容。延锋国际技术中心四处都有令人驻足的风景,呈现出轻松却又高效的氛围。

抓创新的根本在于抓人才,抓人才的根本在于抓“人心”。“比起薪酬,温馨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有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与项目挂钩的激励机制也很重要。”延锋党委书记王虹说。

给员工足够的“确定性”

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来到上海工作,居无定所的他们往往面临着租房的困扰,但在延锋,他们能找到另一个“家”。在距离延锋未来新总部不到5公里的地方,一栋名为“延锋家园”的公寓正拔地而起,将配套7×24小时不打烊的食堂,并有早晚班车接送。

这样的温暖,渗透在每一位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比如,除了解决住宿问题,公司又设法为没有落户上海的员工解决子女读书问题。

很多人都好奇,一家汽车企业该如何与电子头部企业,或者机制更为灵活的互联网企业争夺软件人才?“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市场大环境极具不确定性的当下,给员工足够的确定性。”贾健旭说。

用户和市场是“参考书”

在延锋,有一个特殊的部门叫Tech Sale(技术销售部门),部门里的员工都是专业的工程师。同时,他们要直接面对残酷的市场环境。

“我们都有销售指标的,绩效考核与订单量挂钩。以前只要懂技术,现在还要把好技术推销出去。”一名技术销售员说道,虽然压力大了,但他很有成就感,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公司和市场认可了。

“随着外资股东的退出,我们没有参考书了,用户和市场是唯一的参考书。我们必须向市场看,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如此,要有明确的淘汰机制。”贾健旭坦言。

在这样的机制下,如何让创新产品赢得市场,成了每一位工程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甚至有员工把自己的车拿来进行产品改装,向客户展示延锋的最新技术。“我们不是客户有需求了再做,而是很早就参与到他们的研发中。当双方的技术方向一致时,我们研发创新的成果会很快成为他们的下一代产品。”贾健旭说。在他看来,要赢得市场,延锋不能跟随客户的需求,而是要引领客户的需求。

延锋会参与到宝马、奔驰等客户的创新日中,通过Workshop向客户探讨未来创新技术。去年,延锋还拿到了宝马颁发的创新大奖。

拼:智能座舱背后的“隐形”英雄

看着XiM21智能座舱被装箱运往欧洲,胡泊和顾晶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一松了。XiM21在中国展示的效果很不错,这让他们对XiM21的海外之行充满了信心。

必须要快!

时间回到一年前,XiM21项目正式启动。顾晶和胡泊分别担任了该项目中内饰和电子业务的负责人。

“我们要求座舱搭载的所有产品都可以迅速量产落地,而不是一个概念秀。”胡泊说。从提出概念到量产,短短的两个词,其间却要迈过太多坎,而且时间只有一年。

但是,必须要快。因为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明白,放眼市场,几乎所有的车企都看到了新一代汽车电子架构和智能座舱的趋势。当大家都在做,谁更快地做出可以量产落地的产品,谁就更有机会迅速占领市场,哪怕只是快一天。

煎熬与突破

6月5日,延锋国际技术中心展厅焕然一新,XiM21迎来了首次内部展示。绚丽的展车背后,是团队成员的煎熬与突破。

“以前,我们是站在供应商的角度,按照功能定义去做产品。现在,则要求我们与客户站在同一视角,扮演一个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胡泊说。

XiM21涉及显示、触控、装饰、灯光、智能传感、电控等多个技术领域的跨界融合,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在突破自我。负责电子的胡泊学起了装饰件、塑料件,负责内饰的顾晶则要了解汽车电子知识。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延锋的协同开发优势得到了充分挖掘。我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延锋一盘棋,聚力协同赢未来’的理念与精神。”顾晶说。

夜幕降临,顾晶和胡泊告诉记者,晚上他们还要与海外的同事进行视频会议。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疲惫和抱怨,有的只是对未来智能座舱的憧憬。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