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0/7/pc20200703971c27c8a206474b8ca640d3aa648fd3.jpg
“太好了,我们已经为申沃客车开发成功的24V整车控制器,红岩也需要!”“原来800万元的开发预算,这下只要80万元,用三个月做个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0-07/05/008812.html

等待处理…

“握指成拳”凝聚创新合力

解读上汽商用车“研发一体化”解决方案如何支撑全产业链成长

本报记者 顾行成 严瑶
2020/7/3

“太好了,我们已经为申沃客车开发成功的24V整车控制器,红岩也需要!”

“原来800万元的开发预算,这下只要80万元,用三个月做个应用开发就可以了。”

“房车用户想要不用外接电源、不启动发动机就在野外开着空调过夜?重卡、轻卡都需要这项技术啊!我们一起和供应商谈,价格可以谈下来。”

……

在商用车事业部的技术委员会会议上,这样的火花比比皆是;资源协同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让所有参与者感到惊喜。

6月17日,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的“商用车板块研发一体化”工作再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中心与事业部内四家整车企业上汽大通、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申沃客车、上汽红岩和一家发动机企业上柴股份,共同签署了高效合作的战略协议,做到研发平台化、能力建设一体化,研发资源协调平衡,产品项目实施属地化项目管理。这样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力度,在中国汽车行业内也是首次。

“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依靠商用车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支持各整车业务发展,上汽商用车板块要在‘十三五’销售收入翻番的基础上,‘十四五’再实现翻番,达到千亿规模。”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说。在这片激烈搏杀的红海市场中,技术协同创新正成为上汽商用车获得高成长性、实现穿越周期的重要支撑。

1.握指成拳 把分散的创新凝聚成一股合力

事实上,“商用车板块研发平台一体化”是被“逼”出来的。

“2017年以后,随着上汽控股红岩,全资掌控申沃、跃进,原来合资企业向我们输送新产品的模式无法持续,上汽必须靠自己的技术实力来完成研发。”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郝景贤说。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汽商用车事业部就提出了要建立起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研发能力平台,覆盖四个主机厂(大通、跃进、申沃、红岩)和一个发动机厂(上柴),为各大品牌溢出技术和能力。2016年,上汽通过增资方式扩大上汽红岩股权,跃进也从南京依维柯中剥离,单独成立分公司。随着2018年沃尔沃退出申沃客车,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拼上了“一体化”平台的最后一块版图。

股权梳理,打破了板块内、公司之间的边界;以“产品赋能、高效降本、精益管理、技术领先”为原则的一体化研发平台,则严格执行着“不重复投资,不重复建设”理念,持续提高板块内运行效率和开发质量。

以房车市场为例,中国的房车营地数量少,房车用户晚上在野外露宿时常常需要在没有电源、不启动发动机的情况下开空调,这就需要车辆自带48伏锂电能源。上汽红岩的重卡驾驶座舱也是驾驶员睡觉的地方,若能不接电源、不启动发动机享受空调,司机能休息得更好,一定能成为重卡的新卖点……这些不同市场、不同场景的需求,在统一研发平台上被拼接了起来;分散的需求,被有效整合成为一项平台技术,最终让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

申沃9系公交车是平台协同开发的第一个产物;接下来是第六代轻卡跃进C500,红岩重卡的六代产品开发,以及第七代产品开发策略和框架也已经定义完成;“十四五”期间,商用车板块的研发资源还将完全实现按项目配置,以及能力共享化、经营市场化。“如今,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要做的,就是把原先单打独斗的一家家企业,集结成一艘‘航空母舰’。”郝景贤说。

然而,这艘航母并不笨重;协同不仅整合了技术,还有效盘活了人才力量。

“每家企业的产品都有波峰、波谷的周期性,如果企业都按产品的波峰期来储备人才,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为此,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采取了“削峰填谷”的策略,即由中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人才蓄水池,哪家企业有需要,人才就往哪里去。

以红岩为例,从2018年开始,公司进入了产品开发的高峰期。技术中心就从上海和南京逐步调派了150人的技术团队支持重庆,一方面增强了研发力量,另一方面有力帮助了红岩研发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加上当地原有500人的开发队伍,这支650人的团队完全根据其在上汽红岩的绩效来考核;同时,企业也要为自主研发出的新技术承担人力成本。

也正是因为有了协同,技术中心实现了持续的精兵减员增效,人员规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

以燃料电池车的试验认证为例,国内唯一的商用车氢动力试验基地在襄樊。跃进轻卡在当地的工程师同时接管了申沃的试验认证工作,申沃为此省下了一个团队。每年的冬季路试,原本每家企业都要派人去黑河蹲守,加在一起有近二十个人。如今只要五个人,就能帮助四家整车企业协调所有的路试安排。

2.从“蹒跚起步”到“以技服人”

行政手段打破了组织的壁垒,市场化手段是整合的关键,同样考验着团队的专业能力。

“300人不到的团队,很多员工连整车开发都没有碰过,十年前的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就这么蹒跚起步了。”这就是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口中,这个200人团队出发时候的模样;十年后的今天,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已经有2000余名员工,构建起了严格的开发流程标准和体系能力,培养出了一批能打硬仗的骨干力量。

“技术中心在起步阶段,团队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明天怎样做得比今天好一点’。”郝景贤回忆道,“我们站在上汽集团的肩膀上,从各行各业引进优秀人才,通过两三个项目,我们就能筛选出100个骨干来”。

在过去的这10年时间里,郝景贤带领团队在研发过程中,总共积累了超过10万条lessons learn(吸取经验教训),不管是SOP(投产后)问题,还是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他们都将其记录了下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lessons learn积累后,一条条针对性的知识条目、流程规范和标准建议逐一被建立到技术中心的知识库里。“知识体系的搭建,各种标准、验证规范、作业指导书的建立,可以说是商用车技术中心在过去10年里建立起来的一种宝贵的传承。”郝景贤表示。

如今的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已经具备整车架构开发能力,并开始转向如何敏捷地去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为了快速推进新产品开发,提升团队的研发能力,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一开始就“盯”上了那些没有太多人涉足的细分蓝海市场,例如宽体轻客、中高端MPV市场、中高端皮卡,又例如满足“国六B”排放标准的上汽π高性能柴油发动机,以及涵盖纯电动、插电混动和氢燃料动力在内的新能源车型全系产品。

6月22日,上汽MAXUS EUNIQ 5挪威出口车型正式下线,EUNIQ 5即将成为挪威市场上首款纯电动家用MPV,同时也是欧洲市场上首款中国品牌新能源家用MPV车型。

攻下北欧这个全球公认“难啃”的成熟发达市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国际市场对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能力的认可。

3.换心换脑 以用户意识推动研发能力

优秀的领军人物、专业化的培养机制,这些因素在一体化研发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功不可没;同样地,革新也离不开“换心换脑”式的思想准备,“用户导向”意识的注入,也让整个团队快速贴近市场。

“听客户的声音,懂客户的需求,体现我们的专业,我们就能赢得客户”。

通过一轮轮的组织变革,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陆续从后台走向中台,甚至走向了解用户的前台。

超过200名工程师通过“工程师在线”平台,在工作之余和客户保持线上沟通,直接聆听客户的需求和反馈,并通过沟通,促成了超过1200份客户订单;还有一些工程师直接参与到“星级运营师”的新运营项目中,他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直接完成了超过30份D90 pro订单。自从开始研发公交车,团队领军人物郝景贤就会每个周末去坐公交车体验。最终,申沃客车新一代9系产品比竞争对手多三个座位,功能上也更胜一筹。

截至目前,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已经自主设计研发了大通3个整车架构、共7款车型,以及重卡、轻卡和巴士车型,横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大领域,支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完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和法规认证。

尽管年初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汽车销量几近跌入谷底。但是,对上汽商用车板块来说,却是寒冬中见真功之时。5月,上汽大通(含跃进轻卡)深耕细分市场,销量同比增长60.6%;上汽红岩重卡销量首次突破1万辆,同比增长101.57%,迎来里程碑式的高光时刻;1-5月,申沃客车销量同比增长159.17%。上柴股份今年1-6月销量增长48%,2.0T上汽π柴油机上市半年销量突破1万台,至今依然供不应求。

对此,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是这样赞许这支年轻的技术团队的——抵御风浪的压舱石,支撑企业发展的BACKBONE(脊柱)。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