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朋友圈,按下5G汽车“加速”键
当记者问及在疫情的影响下,是否会延迟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量产计划时,芦勇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联创的创新产品落地都按照原计划的项目节点在做。相信不久后,上汽集团的5G智能网联汽车将会和消费者见面。”
兵贵神速,全面复工后不久,上汽联创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揭牌开工了。其坐落于上海首个5G产业生态园,那里集合了华为5G创新中心、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中国信通院5G标准开放实验室。
“不同于我们自己的研发部门,上汽联创智能网联创新中心向社会开放。”芦勇说,“借助这个创新中心,我们可以扩大朋友圈,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更快地推动5G智能驾驶汽车投入产业化应用。”
根据联创汽车电子的规划,创新中心将围绕5G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核心技术的产业化研发工作:一方面,研发汽车智能驾驶计算平台(iECU、ADAS等),推进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另一方面,研发iBOX车载智能网联通讯终端产品,让汽车实现从单车智能向云端智能升级。
“去年11月,上汽集团前瞻技术部和我们联合研发的iBOX产品已经搭载在上汽5G智能重卡上。下一步,我们要将智能重卡的示范运行向商业化运行推进。同时,在乘用车方面,我们也在协助集团不断推进5G汽车落地。”芦勇说。
研发不停步,力保量产项目节点
在上海金桥5G产业生态园,记者注意到,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在园中自动进行着配送工作。“看,这辆车的C-booster(线控制动系统)就是我们联创汽车电子和下属公司擎度科技共同开发的。这个无人配送小车也在武汉有投入使用。没想到,我们自主研发的成果在疫情期间发挥了作用。”一位联创汽车电子的员工自豪地告诉记者。
今年是联创汽车电子各大创新产品产业化推进的关键一年。
根据规划,今年,除了iBOX和iECU,公司自主研发的iEPS(智能转向系统)、iBS(智能制动系统)都有相关的项目推进计划。iEPS方面,在保证多个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新项目于今年投入量产的同时,研发团队还在研发新一代的冗余EPS和线控EPS;iBS方面,ESC(电子稳定系统)经过两年的自主研发和孵化,将在今年首次投入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同时还有多个C-booster(线控制动系统)的新项目要投入市场。
没想到,一场疫情打乱了研发团队的节奏。
“因为疫情,黑河的测试基地关闭了。一但错过冬季试车,就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公司IBS智能制动事业部执行总监陈晶杰告诉记者,“经过三番五次地沟通,好不容易在黑河西沟找到了新的试车点。”
虽然政府宣布延长假期,但部分联创汽车电子的工程师按照原计划,自发地在大年初四复工了。
“当时,上海的试车场也关了。我们就找了位于安亭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并安排了头车和尾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中低速标定。”陈晶杰说,“我们还有家住花桥和苏州的成员,为了完成试车工作,每天在高速公路道口排队一两个小时进行测温,跨省来到安亭工作。完成了高附标定后,又马不停蹄地直奔黑河,启动新一轮的测试工作。”
黑龙江黑河,天刚蒙蒙亮,几辆车整装待发,联创汽车电子的工程师已经开启了一天的测试标定工作。为了保证项目节点,他们正与时间赛跑。
另一头的上海,公司的试验室也未曾停歇。“虽然有疫情,为了保证项目节点,我们的试验不能停,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到岗。但团队中就有成员在春节期间连续多日在试验室值守,跟踪项目的耐久试验情况,及时排查出问题反馈给客户,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ISS智能转向系统事业部执行总监张小乐说。
不仅如此,还有员工利用床铺、餐桌,在家搭起了简易的测试台;隔离在湖北的员工开启云端工作模式,与上海的同事并肩作战……走进联创汽车电子的办公室,淡淡的消毒水味盖过了咖啡的香气,带着口罩的工程师们显得分外精神,眼神中流露出捍卫项目的决心。
疫情让车市雪上加霜,推进创新项目的产业化应用刻不容缓。“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培育创新,这样才能走得长远。”联创汽车电子深谙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