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9/10/2019100466f1fca97d5745caa816bd1282c31d65.png
1992年1月11日,由上海重型汽车厂、上海汽车底盘厂、上海第二汽车底盘厂三家企业强强联合,成立了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公司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9-10/06/007512.html

等待处理…

上海汇众:底盘成当年提升桑塔纳国产化率功臣

从配套桑塔纳到建立智能工厂

作者 丁瑾
2019/10/4

1992年1月11日,由上海重型汽车厂、上海汽车底盘厂、上海第二汽车底盘厂三家企业强强联合,成立了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公司选取镶嵌钻石的“众”字作为企业的标识,从此开启了汇众人合作拼搏、携手奋斗的时代。

当时的目标是,花几年时间,将上海汇众建设成以为桑塔纳轿车配套为重点、以乘用车为方向,兼及其他汽车与配套生产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从桑塔纳到宝马

1990年毕业的上海市劳动模范郝达军,其第一个岗位是冲压车间现场工程师,随即加入了桑塔纳前悬挂的国产化项目组,“虽然很辛苦,但我们成功了。”

1993年年初,桑塔纳国产化率在达到75%目标后,又向80%挺进,这意味着所承担的关税将进一步大幅下降。这一年,上汽承担的国产化新增指标率为2.2%。其中,上海汇众占绝对大头,为1.8%。“全公司的眼光齐刷刷地盯住了汇众。”时任上海汇众总经理吴诗仲回忆道。上海汇众成立之初,虽然三家大厂经过几年公关,但桑塔纳底盘国产化配套只拿下一件。两年之后的1994年,7000多名汇众人终于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完成了国产化配套件12个项目,占整车国产化率的9.0047%。

通过20余年的整车底盘零部件的国产化开发历练,上海汇众在单个零件模块化总成等方面已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应用开发能力,形成了整车配套能力。2012年,上海汇众与上汽乘用车合作,同步开发自主品牌整车A架构。通过这一整车A架构的设计开发,积累经验,集成优势资源,大大提升了上海汇众在底盘架构设计、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的技术能力。

2016年年底,上海汇众提出了“三擎四驱”的发展战略蓝图:“三擎”意为模块结构、底盘电子和智能装备三大业务板块,“四驱”则是每个业务板块各自包含的四个核心领域。以“模块结构”业务板块为例,其着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底盘开发集成、底盘架构开发、悬挂总成开发集成、高端车型模块集成四大核心能力。其中,打开高端车型的配套市场是检验企业综合实力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一仗。

2016年,上海汇众成立宝马项目组,郝达军担任了组长。在国产化进程和同步开发经历中培养起的对技术钻研、对客户负责的习惯让项目组从整车性能出发,给宝马提供了菜单式的解决方案,进而打动宝马。2017年7月,上海汇众正式获准进入宝马全球模块装配潜在供应商清单。2018年6月,上海汇众成功获得宝马X3电动车G08 BEV后悬总成模块以及后角总成模块的项目定点,成为宝马中国的十大核心供应商之一。

宝马项目的上马,对上海汇众来说意义非凡——它是对上海汇众制造实力的肯定,也让上海汇众成为宝马全球底盘模块业务的首家国企供应商,更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竖起的又一块里程碑。

从生产特区到智能工厂

从操作工到班组长,在车间现场干了20多年的市劳模潘颖慧,现在是汇众工会的一名干事。当看到当年工作过的制动盘生产线岗位上已经没有了操作工时,她非常感慨:“我好像在穿越!”

成立伊始的上海汇众由于厂房陈旧、机器老化、管理不善等因素,适应不了桑车配套要求,而作为一家专业生产轿车安全件的企业,要求更高。1992年,公司内部围垦出第一个“生产特区”。到1994年年底,公司已经拥有“生产特区”20个。其中,生产制造部已全部实现“生产特区”,步入现代化生产的行列。

随着管理的上台阶、设备的更新、生产现场的环境不断改善,班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2009年起担任班组长一职的潘颖慧推行班组文化,带头创建了上海第一个班组自主搭建的“培训岛”——以现场教学的模式,由工程师、班组长、优秀组员用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方法进行培训,促进了员工技能、生产力,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

市场是残酷的,制造型企业必须面对年年降本增效的压力。上海汇众开始智能工厂的试点。“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倒逼工厂去改变生产模式。”公司总经理阳春启说:“车间级管理将逐步消失。必须加强人机工程运用,将人力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促使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因为业务结构的调整,2018年,潘颖慧所在的汇众轿配厂搬迁至安亭生产基地,成为上海汇众第一个暗灯车间——安亭制动盘智能生产线。从毛坯入库、配送上线、金加工、油漆、检测到成品入库,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并由原来的多种工艺、多条生产线整合为柔性化自动联线;通过汇众制造系统(HMES)、智能立库、物流配送系统(WMS)、产品追溯系统(PCS)等数据联动实现全过程的智能化,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00%。

随着智能工厂的改造和业务结构调整,更多的工匠跟随企业的发展,成长为新时代的技术多面手。2017年被评为“上海工匠”的盛伟华就是其中一员。

回想当年,随着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上海汇众开始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从简单的手工机床到数控机床,需要电脑编程,当时的机修团队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同时还伴随着外语的挑战。看不懂说明书,图纸也是全球通用的语言。

团队通过“反复试,试反复”,去图书馆查阅材料验证想法,不断摸索出设备原理,逐步完成对设备的掌握,“那时候在设备旁蹲一天,甚至一周都是很正常的,想学,想弄懂。”就是这样的专注让盛伟华和他那一代的机修人员完成了汇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盛伟华所在的上海汇众车桥厂结束了金加工工艺,成为以装配为主的专业工厂。如今的机修团队早已结束了钳工、电工分开的局面,机电一体化的维修人员成了企业的主力。

但这还不够,随着自动化率越来越高,以及智能立库、AGV的使用,机修的工作范围从机械、电气到电子、软件、网络。2018年,车桥厂更是设立了底盘电子车间,成为汇众转型升级的排头兵。这一新产品的制造环境和设备也与过去大为不同,但汇众人有信心,也有决心能够华丽地完成这一次转型。

从“生产特区”到全面质量管理,从传统制造再到智能工厂,汇众人与时代一起赶路。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