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对传统出行市场产生了巨大颠覆,给传统出行市场(出租车和租车)带来了两个新品类:网约车与分时租赁。由于中国还处于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发展阶段,以司机收入成本为主的网约车模式要远优于以汽车运营成本为主的分时租赁模式。基于此,决定未来几年出行市场增长及格局演变的还是网约车市场。
网约车市场经过几轮兼并后,形成了滴滴占据超过九成份额,易道、神州、美团、曹操在局部区域各自略有份额的市场格局。上汽、广汽等具有主机厂背景的市场参与者积极加入,蔚来、拜腾等也表达了对出行市场的虎视眈眈。下一步,网约车市场会不会有创新的产品或模式?竞争格局会如何演化?
A.驱动力正在逐步改变
市场上一直有“网约车市场自然垄断”的声音,认为这来自双边市场网络效应,即用户越多,服务提供者越多,网络密度越高,如此又正向激励更多用户,就形成正向循环。但是,网约车的自然垄断其实非常困难:首先,网络效应有很强的局限性。其次,商业模式BC两端的开放性决定了单一市场主体很难同时垄断用户和出行服务提供者。一个市场主体实际上难以垄断一个城市内部所有提供服务的司机和车辆资源。服务的提供者与网约车平台是非常松散的关系,忠诚度并不高。
如今,市场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市场启动的扩张期间,先进入者迅速的扩张能力,以及资本助力下的兼并导致的,并非网约车市场的自然属性。这个阶段的制胜因素可总结为资本运作能力、产品迭代速度及城市布局速度。但是,随着政府对规范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要求,以及市场对司机和车辆的合规要求日渐提高,未来,市场会进入稳定规范期。塑造市场的驱动力量是政府对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监管。
随着未来出行场景战略蓝图越来越清晰,汽车行业参与者在布局未来出行场景时,储备核心技术与数据的决心也会成为行业驱动力。网约车作为出行市场数据量最大、离消费者最近的一个场景,是造车新老势力的必争之地。
基于驱动力的转变,未来的制胜因素会随之转变为合规及管控能力、成本控制和运营能力、资源协同能力。
B.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的发展脉络
平台模式的发展脉络
1.“线上平台”模式:滴滴在第一阶段扩张期内,收入来自双边市场的抽佣,规模越大,抽佣就越多,而边际扩张成本为零。基于此逻辑,这一模式迅速成长。
2.“线上平台”模式演变成“线下平台”模式:线上平台模式迅速向第二阶段演变。原因有三:第一,希望以网约车为生计的司机没有启动资金自购车辆,需要通过租赁解决。第二,平台通过租赁公司批量拉新,效率更高。第三,通过创新型融资租赁方案,平台拥有了对松散司机群体进行管控并提高其忠诚度的线下支点。C2C模式实际演变成了C2B2C模式。
3.“线下平台”模式的下一步:在合规及管控的要求下,“线下平台”的下一步发展面临两条路径:自营,即自持一定数量的合规车辆,或者通过和自营模式的公司合作,扩展其可控合规资源。
自营模式的发展脉络
自营模式由于成本重,边际扩张成本高,毛利很低,所以不太可能在初期迅速进行规模扩张。但是,其优点也显而易见,服务提供者忠诚度高,而且平台可以管控其资质,确保服务安全与标准。但是,自营模式还需要解决线上导流的问题。
猜想1:其他流量大的线上平台可以接入车企的出行公司。动力是双向的:一方面,流量大的平台维持了对用户端的垄断,同时,基于双方谈判,或仍可获得一定比例抽佣;另一方面,车企出行公司解决了导流用户的问题,为其下一步扩充自营资源奠定了基础。
猜想2:几家车企的出行公司选择合作,共用一个用户入口。
无论是自营模式还是平台模式,其发展方向本质上都受到了两股力量的驱动:对规模(即网络效应)的追求,因为规模是用户的应答体验及服务提供者的资源利用率的保证。对服务提供者垂直管控的追求,因为只有垂直管控才可保障资质、服务质量及其忠诚度。
平台模式出身的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规模,劣势在于垂直管控,其发展方向一定是垂直。自营模式的公司优势在于垂直管控,劣势在于规模,其发展方向一定是弥补规模。未来,能够出色发展的公司一定是把这两个方向的能力协调统一起来的公司。
C.未来竞争格局的演变
未来,出行市场的格局会有以下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自营模式在区域,平台模式在全国;第二阶段:自营模式往全国走,平台模式往纵深走;第三阶段:各种模式在全国及纵深的合纵连横。
第一阶段:
车企作为车辆的制造者,若进入市场可以拥有四个竞争优势:自造车的成本优势、合规牌照获取及安全管控的优势、本地口碑及网络资源的优势、后发优势(学习领跑者)。
如此,第一阶段最终形成平台模式的滴滴在全国统领,自营模式的车企出行公司在各区域有建树的格局,如京津冀(滴滴+首汽+神州)、长三角(滴滴+上汽+曹操)、珠三角(滴滴+广汽)、渝鄂吉(滴滴+T3)。
第二阶段:
拥有车企背景的出行公司会逐步进行其他城市的扩张,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市场参与者将形成犬牙交错的市场格局。平台模式的出行公司应对合规的要求,纵深发展各区域,在区域探索自营模式,并与自营模式的公司对抗。
同时,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在完成自有车型的量产后,或开始布局出行市场。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创造独特的乘坐体验和交互场景,可能创造出独特的细分市场。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多个市场参与者背景迥异及其参与形式的高复杂度,行业有了进一步合作整合的势能,其势能分成纵横两个方向。横向:线上平台(即流量入口)与线下平台(即汽车运营);纵向:从运营主体的线上平台、线下平台、租赁公司、司机、车辆的全价值链整合。各个模式的合纵连横是对这两个方向势能的释放。
线上平台(流量入口)的合纵连横的几种可能性
1.以滴滴为代表的出行平台,可以接入缺少流量的车企作为出行服务提供商,达到优势互补。
2.以高德为代表的地图服务商,进一步丰富、提升、扩充其与出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
3.两个或多个自营模式的服务提供者合并,共享其各自的线上平台入口,共同接入各自的车辆和司机,获得规模效应。
线下平台(汽车运营)的合纵连横的两个方向
1.往上游的后端,可作为第三方,为非本品牌下的出行公司旗下的车辆和司机提供汽车运营及衍生服务。
2.往下游的前端,此平台由于没有品牌露出,可扩展性更强,可以把自身运营的车辆及司机接入其他的线上平台,为其他线上平台提供垂直运力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融合之后,两种模式以及几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或许会在市场上形成互相交错的格局。
未来,出行市场的未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入局带动全行业在产品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探索,二是汽车出行科技市场的合纵连横。在未来产品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有两个方向的畅想:一是汽车产品的提升带来的新颖出行体验:如汽车内部的智能互联系统是否可以根据出行用户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体验?二是出行场景在商业模式上的延伸扩展:如在安全的基础上,设计差异化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