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8/8/m2018081318591fcc85314002b2a9803c245db551.jpg
假如从前我们认识的创新是被误解的,那么我们关于创新的方向还是正确的吗?关于创新、创造,我们听过同样的故事:它与灵感、顿悟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8-08/12/005340.html

等待处理…

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2018/8/13

假如从前我们认识的创新是被误解的,那么我们关于创新的方向还是正确的吗?关于创新、创造,我们听过同样的故事:它与灵感、顿悟、酝酿以及天才息息相关,诗是在梦中写成的,交响乐是一气呵成谱出来的,事物是从“无”一下跨越到“有”的……它看上去神秘莫测,创新者都像魔术师一样。这真的是事实吗?

《被误读的创新:关于人类探索、发现与创造的真相》

作者:[美]凯文·阿什顿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在《被误读的创新》中,作者带着大家一起探讨以下这些引人关注的话题:乔布斯的创新来源于哪里?头脑风暴真能产生更好的点子吗?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创新型组织?

通过对人类创造史上重大案例的梳理和解析,《被误读的创新》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探索、发现与创造背后的真相,而且探索未知的主要方法是靠不断试错摸索,靠归纳总结。在解开创新“谜团”的同时,呈现给我们一幅乐观且极为实际的画面,从而让我们明白创新的机制和原理,掌握创新的步骤和方法。

“创新”这个词,如今似乎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完全包围了。可是,如果你问问自己和旁人,创造力、创新能力究竟是什么呢?好像他们也很难准确描述。不过,总之人们都承认,普通人可能拥有一定的“创造力”。但对于创新行为,却多半只能与那些凤毛麟角的天才人物发生联系,普通人是望成莫及的——想想我们小时候,科学家、艺术家之类的头衔往往只能用在那些何等伟大的人物身上,便可知“创新”这件事的难度该有多高。

而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看来,这种高不可攀的幻觉,乃是对“创新”的误读。这个词之所以会拥有如此之多的神秘感,多半是由几百年间的各类出版物反复渲染、塑造而来的,但人们在证明其“神秘”时所引用的例子,却并非实情。

例如,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莫扎特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曾经被认为是最好地诠释了作为创新行为之关键的“灵感”的飘忽不定、不可捉摸的特征:“每当我自由自在、独自一人且心情舒畅之时,我的思维最为流畅、丰富。这一切能点燃我的灵魂。而且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我的创作主题会越发广阔,变得清晰而有条理,即使创作内容很长,它也几乎是以全貌完整地出现在我脑中。当我着手写下自己的想法时,我很快就能将其付诸纸上,因为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一切都已完成;而且纸上的内容和我之前的想象几乎都相同。”可是,对莫扎特生平的详尽研究表明,他从没有写过这封信。与此类似的,我们也许还能想起爱迪生利用聚光照明,协助医生给妈妈动手术的故事。这件事的可信度,同样值得高度怀疑。

正是对这类故事的证伪,有助于打破关于创新的那些浪漫成见和千古神话,而创造力的神话往往暗示了“在人类群体中,只有很少的人是有创造力的”。

作者所著的这本书力图证明的核心事实即是:创造很寻常。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可能,就如同每个人都同样拥有走路、运动的能力一样,尽管每个人的运动天赋会有差异。

事实上,自15世纪专利制度在意大利建立以来,获得专利的发明者人数一直都在增加:从初始需要等上130年,专利发明人才能凑足100万人;到2000年,40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是首次专利获得者。而人类也是迄今唯一拥有“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想法的物种。所以作者说:“创造就是人类,创造就是每一个人。”

所以创新实际上总是循序渐进的,它不是感知上的突然变化,即所谓“灵感”能够带来的。

并且,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创新,都是众人努力的结果。每一个创造者都创造出一点新东西,把创新往前推进一点,只不过有的进步不太起眼,有的则属于重大突破。(本文节选自《长江商业评论》对《被误读的创新:关于人类探索、发现与创造的真相》一书的点评)

书评

创造不是魔法,而是工作,勤奋者才有机会。没有创造的生活暗无天日,有创造的生活是为了得到更好的自己。

——资深媒体人 罗振宇

《被误读的创新》揭开了创新的秘密。这本书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兴趣的研究、简洁明晰的文笔,不容错过。

——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 亚当·格兰特

阿什顿欣喜地解开了创新的“谜团”,同时呈现给我们一幅乐观且极为实际的画面。创新能力不是大脑发达的精英专有的;它是人类的共性。

——奇点大学教授 保罗·萨福

节选

天才时代的终结

“创造是留给天才去做的。”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信条经历了17世纪的启蒙运动、18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最终存活了下来。直到20世纪中叶,另一种立场,即每个人都能够创造的立场首次产生于对人脑的早期研究中。

在20世纪40年代,人脑是一个谜。在那时,经过几个世纪的医学研究,人体的秘密已经被揭开,但无需活动部件就能够产生意识的大脑依然是个谜题。这儿有一个“为什么关于创造的理论要提到魔法”的原因:大脑作为创造的“王座”,是一个三磅重的古老且无法参透的谜。

随着西方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新的技术出现了。其中一个是计算机。这个机器的头脑似乎首次使理解大脑变为可能。1952年,罗斯·阿什比将这种理解大脑的兴奋整合进一本题目为《大脑的设计》的书中。他优美地总结了这种新的思想:

最基本的事实是地球已经超过20亿岁了,以及自然选择一直在不停地筛选活的有机体。因此今天的有机活体都高度精通生存之法,而这些生存之法之一就是要发展大脑。大脑这一器官在进化过程中一直都在发展。这是保证生存的专门途径。神经系统,还有一般的活质,本质上将被认为与所有其他物质相类似,不可能会召唤到什么“机械降神”。简单地说:大脑不需要魔法。

一位名叫艾伦·纽威尔的旧金山人在这一时期迎来了他的学术生涯。他被那个时代的活力深深吸引着,放弃了之前要成为护林员的计划,当上了一名科学家。接着,在1954年11月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参加了一个关于机械模式识别的研讨会,这次经历后来被他称为“转变经历”。他决定将其一生奉献给一个单一的科学问题:“人的思想是如何能够出现在物质宇宙里的?”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由物理规律支配的。”他解释道,“而且我们现在已能够理解生物学为何能够和谐地兼容于其中。问题是思想为什么也能做到这一点?答案必须要有详细的信息。我必须得知道其中齿轮是如何当啷运行、活塞是如何活动的,所有的细节都要知道。”

创新来源于勤奋

每一个人都能创新,创造属于每一个人。创新不是来源于“灵感”,而是来源于“勤奋”。创新就是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工作,通往创新的路径只有执着的信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创新者》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创新者》是沃尔特·艾萨克森继全球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为主线,穿插以各路耳熟能详的科学技术“大牛”的发展史,读罢令人酣畅淋漓,适合有志于互联网创业者一读。

该书不仅讲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生动地刻画出数字时代的创新者群像,还深度挖掘互联网的精神内核,解读了“诗意科学”这个重大主题。

《创新者的窘境》

[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作者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创新模式,发现正是那些暂时遭到主流客户拒绝的关键的、突破性的技术,逐渐演变成了主导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创新思维法:打破思维定式,生成有效创意》

[美] 托马斯·沃格尔

本书完整地分析了创造性的主要内容,并附有通过学习获得创造性的成功案例和全球最顶尖创意机构的行业金言。

这些内容可以及时又全面地指导你挖掘自己的创造性及利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会在本书中找到有用的方法和完美的体验。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