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MCFM)最新发布了《自动驾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报告,分析了中国市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水平,预测了未来可由自动驾驶创造出的相关市场价值。
报告指出,由于本土及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辆及出行服务市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市场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其在全球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也由2007年的9%增加至2017年的30%。
麦肯锡认为,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到2030年,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此外,其还阐述了塑造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发展的十个主要洞见。
1.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客户价值
自动驾驶将提升个人安全系数,可减少90%以上的事故;平均每天可为司机节约50分钟的时间;可帮助不会驾驶的人实现自主出行。与租赁或购买汽车相比,其带来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出行成本。由于事故减少,堵车成本和医疗开支也相应降低。
2.自动驾驶市场前景广阔
到2030年,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约13%;自动驾驶乘用车数量将达到约8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3.成本下降助力自动驾驶实现
麦肯锡预测,2025年-2027年将是自动驾驶的拐点。基于对自动驾驶底层技术成本曲线的估算,此时将是自动驾驶与人力驾驶的经济平价点。换句话说,自动驾驶每公里的总成本将与司机驾驶传统汽车的成本大致持平。在此拐点之后,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将稳步上升。
4.将和出行服务同步增长
用于出行服务的车辆目前占中国汽车销售总额的10%左右。私人用车仍占主导地位。目前,90%的PKMT来自私人乘用车辆,其余的则来自出租车和车辆共乘等其他出行服务。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PKMT的11%,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2%。到204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对PKMT的占比将高达55%,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仅占11%。(见图一)
5.中国消费者对其兴趣浓厚
麦肯锡的一项近期调研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这一结果与德国及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仅有16%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53%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
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高达4600美元的溢价,而美国和德国分别为3900美元和2900美元。
6.实现自动驾驶存在瓶颈
自动驾驶系统成本过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项重大瓶颈。麦肯锡针对这一主题对出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研。(见图二)
7.改变车企
关注焦点
截至目前,传统汽车零部件的开发,以及汽车的设计和品牌是汽车制造商的关注焦点。但未来自动驾驶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一整套新技术和新技能将变得至关重要。对出行专家调研结果显示,他们认为未来自动驾驶价值链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为自动驾驶软件开发、自动驾驶硬件生产及自动驾驶系统集成。
8.逐步改变汽车销售模式
企业对消费者(B2C)的业务模式主导了中国的汽车市场。其中,89%的汽车直接卖给消费者,仅有11%的汽车卖给了B2B车队运营商。自动驾驶将改变这一现状。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面向车队运营商的传统、非自动驾驶车辆销售量将增加至23%,面向车队的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将增加至16%。
9.需要国际同类技术支持
在中国,部署自动驾驶所需的底层技术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相同。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运动规划和控制,以及对象分析在内的技术很有可能继续被国际技术巨头主宰。而数据云、地图和位置服务,以及连接功能等更多与本土要求相关的技术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见图三)
10.资本开始角逐自动驾驶
目前,大量的中国企业正着手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处理器、软件和地图/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在2012至2017年间,大约有7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入到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这一数额与同期投资于美国初创企业的金额相当。中国的平均交易规模达7200万美元,是美国平均交易规模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