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7/12/20171202497648b062344887bd51dd0f71f50538.jpg
创新名片“执一事做一生”是工匠精神的写照。从2015年开始,东方卫视每年都会推出《上海工匠》系列纪录片,记录上海工匠如何用智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7-12/03/004076.html

等待处理…

“打铁匠”升级开拓新营生

上海赛科利总经理余秀慧谈企业转型发展

本报记者 李妍如
2017/12/2

创新名片

“执一事做一生”是工匠精神的写照。从2015年开始,东方卫视每年都会推出《上海工匠》系列纪录片,记录上海工匠如何用智慧和汗水诠释自己的劳动者使命。

在去年“五一”期间播出的《上海工匠》第二季中出现了一个让上汽模具人熟悉的身影——上海赛科利“模具大师”张生春,他所传递出的“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书写着一个工匠的用心。

而张生春只是上海赛科利员工队伍的一个剪影。上海赛科利将工匠精神铭刻在心,在“我心制造”企业质量文化的引领下,凭借自主研发高技术汽车模具和一流的产品质量,获得社会各方广泛认可。今年,上海赛科利荣膺“2016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称号。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它在整个生产制造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冲压模具仅仅是模具家族的一个成员。随着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汽车制造行业所需模具不仅在种类和数量上有质的飞跃,模具材料和工艺制作水平也都大幅提高,模具行业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制造周期越来越短。这势必引发国内模具企业新一轮的洗牌。在这种形势下,老牌模具企业纷纷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途径。

上海赛科利在“以冲养模,冲模并举,以模带冲”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引领下,专注大型汽车覆盖件模检具设计、制造及轻量化模检具的设计制造,以模具技术为核心,带动覆盖件产品的冲压、焊接、集成制造业务。

同时,随着轻量化趋势的发展,企业对轻量化热成形及铝构件产品的冲压、集成等技术、制造进行开发,形成规模生产,并在市场竞争中名列前茅。今年,上海赛科利被华域汽车指定为轻量化示范企业。上海市科委组建车身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选择让上海赛科利来牵头主导。上海赛科利施展能力的舞台越来越大。

未来,上海赛科利将在上汽集团“新四化”战略的引领下,为实现企业“市场国际化、业务中性化、产品轻量化、配套零级化”的战略目标不懈努力。

Q: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赛科利”)如何在市场变化中时刻保持自己发展的动能?

余秀慧:成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能力的模具公司,是上海赛科利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和使命。

我们的模具设计制造能力完全依靠自主研究,并在不断发展、不断积累中提升,目前已经在侧围等部件的轻量化新技术上实现了相应突破。今年,我们实现了热成形软区技术的突破,完成了模具与产品的交付。这一技术是将热成形模具与电气控制系统相结合,通过控制模具温度进而控制零件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金相变化,实现在同一个零件上根据需要形成不同强度的分布。

2016年上半年,我们在技术中心设立了前瞻研究部,启动了全球最新的高强度铝合金热成形研究,以及对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的一系列前瞻技术研究,目前已经与蔚来汽车达成合作,铝合金热成形零件将首次批量应用。

随着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发展趋势,在结合自身焊接技术,特别是铝覆盖件模具及总成焊接技术积累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承接了电动车电池组的电池壳制造业务,这也是我们产品轻量化研发的重要方向。

模具能力是上海赛科利的核心能力,我们已经步上了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这几年,随着烟台基地、武汉基地陆续投产,以及对南汽模的整合,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信息时代加速技术更迭,我们要在大数据、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有所作为。

以前,客户把模具、检具、焊接工装等各部分订单分散定点给不同的供应商,一个总成产品出来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模块之间的协调和疏通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这是客户的痛点。我们在夯实自身模具和检具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的工装集成能力。现在,赛科利面对客户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单点的服务,更可以为客户提供系统性集成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我们从原来的以手工专线生产为主逐步向自动化、柔性化生产发展。早在两年前,上海赛科利就启动由企业规划部牵头进行工业4.0的推进建设。

Q:在选贤任能方面,上海赛科利有哪些思考?

余秀慧:我认为,未来零部件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会亚于整车厂。优秀的人才资源是企业能持续在市场上竞争的源动力,上海赛科利的“四化”战略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近几年赛科利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尝试,我们的人力资源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上海赛科利技术中心和模具事业部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翻倍增加、沪外基地陆续投产的基础上,我们的员工总数不但没有增加,和预期的编制计划相比还减员了800人。这背后就是企业坚持对强化技术研发和技术能力建设的要求,持续通过自动化、柔性化生产技术替代传统手工专线生产,这也让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同时,在赛科利工匠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我们也在探索着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标准化、标准知识智能化,将工匠的经验与技术转化为企业的知识库,将核心技术知识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

Q:在零部件行业中,很少有企业会设立前瞻部门,上海赛科利设立前瞻研究部的初衷是什么?

余秀慧:企业未来的发展一定要由技术主导,要把赛科利转变为由技术主导、由技术引领的企业就一定要和市场发展趋势相匹配,走出一条高技术含量、高技术附加值的路,这样的企业才能形成长久逐鹿市场竞争的优势。要坚定走技术的路,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前瞻性。

要完成这一蓝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夯实上海赛科利的核心能力建设,然后要能与我们主机厂客户的研发部门同步研发,在加强研发的同时能够同步启动前瞻。我们也和德国亚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有深度的合作交流。

设立前瞻研究部门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在于理念的彻底转变。传统的工作流程都是在原有工艺和技术能力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当新技术出现时,要从理念上去彻底打破框架,要用新技术更高效地去创造新的工艺流程,要摒除观念中的“习以为常”。

Q:据您介绍,上海赛科利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企业工业4.0建设,对此项目的推进还有什么规划?对企业未来转型发展还有哪些思考?

余秀慧:工业4.0的推进要做大量的流程优化,以及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这些数据必须来自企业日常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与企业每一天的运营管理系统密切贴合,否则它是虚的。要把智能化、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和运营融合在一起,并使其产生附加价值,这才能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工业4.0在上海赛科利的落地遵循三“不”原则:不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做自动化;不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做信息化;不在失真的数据基础上做智能化。

围绕上汽“新四化”的发展战略,我们制订了自己的工业4.0发展目标:以模具为核心,带动企业整个业务链发展;结合工业4.0升级转型,将企业的核心知识显性化、标准化、智能化;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转型机遇,打造整车轻量化同步开发能力,以高技术、高效率的系统集成服务为顾客提供高价值的白车身整体解决方案。

朝着这一目标,企业能够实现从传统手工生产线向柔性化、自动化生产线转型的全面升级;通过信息化实现企业各业务链协同的网联化、智能化;通过对企业的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机器深度学习,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向智能制造转型。

记者手记

“但反过来讲”

在《让大象飞》一书中,作者霍夫曼所理解的创新是保持开放的头脑、尝试新的可能性、找出死胡同、从错误中学习,并在未知的森林中漫步,以期有所发现。

关于这一点,在对余秀慧的访谈中,我找到了共鸣。上海赛科利的创新转型之路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换位思考、敢于试错和追求价值。

余总在采访中经常会使用“但反过来讲”这样的说法。可能是出自一位女性领导者的细腻和敏感,这样的换位思考也让她带领着团队不断追问企业在创新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到在企业无纸化运行推进中,反思员工为什么就离不开一张纸;大到在推进企业工业4.0建设过程中一些关键项目“几进几停”,反思管理流程是否跟上了步调。

主张“活到老、学到老”的余秀慧对企业发展要迈开步伐、敢于试错深有体会。“硅谷就是一个失败工厂,那些成功的、成为独角兽的只是硅谷企业的0.1%。”余秀慧常说,当我们在项目开发中遇到了问题,这恰恰是老天爷给予我们开发能力提升的的捷径和天梯。有的时候,失败了之后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你一辈子忘不了。

说到“追求价值”,余秀慧举了个例子,她发现员工把文件放入资料柜之后,十有八九不会再用了,从而变成了“死文件”,这就成了企业“淤积”的数据资源。她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在数据中挖掘价值。要数据发挥价值,目前就要“激活”企业现有数据资源,在已有的基础设施系统中把跨职能岗位上储有的“金矿”能够最大化地挖掘出来;要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就要在数据中挖掘新的市场机会,这就开启了对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在上海赛科利,领导层十分重视对每一步战略部署推进的节奏和对行业发展前景的拿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余秀慧有一种紧迫感。在接受采访前,余总刚结束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习,她觉得上海赛科利和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显“懈怠”。要敢于实践、敢于试错、敢于探索,迎难而上,企业发展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