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自诞生以来,它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处在静水流深的状态,水面看似平静,水下暗流汹涌。
随着汽车工业与AI结合,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汽车工业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无人驾驶会让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AI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日前,罗兰贝格与腾讯汽车联合发布《中国汽车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汽车领域的影响。《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对汽车全价值链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内主要影响营销及车主使用;而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对汽车出行生态产生颠覆性变革。
AI影响汽车全价值链的发展
日前,国务院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演进,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各个行业领域加速跃升(见图一)。
目前,国内智能汽车行业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传统汽车、制造业为基础的传统车企,另一个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依托的新造车势力。经过对算法研究的知识准备与硬件计算性能的提升,人工智能即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热潮。
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将对汽车行业价值链偏下游环节带来一定的价值增值和精准化运作的效率提升。例如,通过采集客户的交通、电信等消费行为数据来建立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生态,构建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机器学习算法,或是对精准营销、金融风控和产品个性化定制等场景产生洞见及应用。
长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无人驾驶车辆的大规模应用,并且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出现,汽车出行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有效载客时间高于传统出租车80%,成本却只有传统出租车的12%。它还能节省40%的停车空间,平均减少30%的交通拥堵时间,帮助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和优化城市交通。相对自由购买车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还存在更高的经济性、便利性的优势。
罗兰贝格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不一定是会被率先应用的领域,但它是未来对整个汽车行业现状冲击最大的一个领域。基于对行业多年的深度研究,罗兰贝格提出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两条很关键的轴:无人驾驶技术和消费者对于共享概念的接受程度。在由这两条轴所构成的矩阵之中,当无人驾驶的技术前提得以保证、共享出行的概念被高度接受时,无人驾驶出租车就将顺势而生,给汽车与出行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冲击。
自动驾驶发展有潜力,但不能操之过急
自动驾驶按照机器介入程度分为五大阶段,目前其技术整体处于L2(部分自动驾驶)向L3(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转变的阶段。至L3阶段后,机器开始接管并主导车辆的感知和控制。
从全球市场来看,德国与美国的自动驾驶发展进度相对领先于其他地区。德国在大部分车型上都配备驾驶辅助功能;美国和日本专注互联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自动驾驶实力则主要基于其整体汽车市场规模,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中国车企推出的驾驶辅助功能将逐步在量产车上配置,但中国在自动驾驶的政策法规框架方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在整车制造方面,传统整车厂受供应体系的牵制,并有依靠主要供应商的技术发展传统,因此需要采用逐级发展的路径;而科技企业没有传统车企的历史供应体系包袱,同时注重估值,而且主要看未来潜力,直接着眼颠覆性的L4/L5(高度/完全自动驾驶)阶段,尝试跨越式发展。
除了整车制造以外,国际领先的整车企业及互联网公司还纷纷布局汽车出行生态,产业链参与者影响力向下游迁移。
目前看来,自动驾驶的未来发展还需突破法律法规、伦理与基础设施这三大挑战。
在法律法规方面,适用于自动驾驶的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机动车行驶的技术标准缺失,其制定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伦理方面,特别是在行人与驾驶者的安全之间,人工智能的道德判定应该怎样预设存在争议。在基础设施方面,未来自动驾驶普及需要5G通讯技术的建设与商业化;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与可靠还有赖于高精地图。这一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市场对自动驾驶表现积极
中国消费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体呈现非常积极的态度。人工智能所能带来的效率及社会提升是消费者支持其发展的主要诉求,而技术应用的安全性成为主要痛点。近70%的消费者认为,强人工智能时代将在2040年以前到来。其中,大年龄层消费群体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更为乐观,对强人工智能的提前来临也更具危机感。
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主要应用点,它对女性与大年龄层消费人群存在更强的需求吸引力,在经济更发达且交通环境更复杂的一、二线城市中接受程度更高。
对于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消费者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低频次、长距离”的自驾休闲旅游,以及“高频次、短距离”的上下班代步。同时,特定封闭环境,如景区或园区的自动驾驶交通也存在较大需求。在车辆自动驾驶的过程中,46%的消费者表示愿意利用空余时间休息,22%的消费者则选择同步阅读或场景化明显的活动。例如,开会或者购物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低。
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及响应灵活程度是消费者不愿使用自动驾驶的主要痛点(见图二)。同时,高昂的价格也是潜在消费者的重要顾虑之一。接近半数的消费者表示,为自动驾驶功能额外支付的费用少于车价的10%是他们比较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
罗兰贝格认为,自动驾驶车辆的使用场景及广泛应用程度受到消费者接受度的直接影响:在自动驾驶普及阶段,通过解决消费者痛点培育其对于自动驾驶的喜爱并提升黏合度。长期来看,无人驾驶功能成熟后,智能出行的构建过程中将嫁接更多的生活场景,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自动驾驶偏好对于商业场景及模式的设计会起到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