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6/8/m201608284cc0beac63604da9bb06130eb107d1d1.jpg
股比放开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但每一次讨论都民意汹汹,各大国有车企更是如坐针毡。股比是否放开?从技术上看,触动这一项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6-08/28/001856.html

等待处理…

箭未上弦——为什么股比开放应该缓行?

作者 彭波
2016/8/28

股比放开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但每一次讨论都民意汹汹,各大国有车企更是如坐针毡。

股比是否放开?从技术上看,触动这一项政策调整有三个原因:一是多年的实践证明整个政策错了;二是事过境迁,当年制订政策的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策已失效;三是当年制订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无需再实施了。那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情况是否适用。

首先,股比限制是否错了?难道它没有帮助中国车企提升能力,反而贻害中国车企?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私人轿车市场兴起,外资车企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从那时起,本土车企纷纷开启中外合资合作模式,在工厂建设、制造工艺、质量管理、采购体系、初步研发流程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积累。

有人说,正因为有合资公司的大量利润,使得国有车企不思进取。因此,股比限制的政策反而影响了自主品牌的发展。

我认为,这一观点有些牵强。首先,中国私人购车市场发展至今不过十几年,细看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长安旗下的奔奔品牌于10年前推出,东风重拾自主品牌大概不到9年。可以说,自主品牌才刚刚找到点造车的感觉。

还有人问,为什么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民营自主品牌就发展得不错?

首先要承认,国有企业的体制与机制的确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但这不是股比限制导致车企不努力的原因。相反,国有车企制约因素多,他们就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和民营车企竞争。此外,这三家民营车企尚不能说完全成功。长城在核心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比亚迪虽然发力新能源,但其传统汽车仍是销售主体,销量起伏较大,品质正在重塑;吉利在产品力上虽然有了质的突破,但总体规模还没跟上。

所以,股比限制的保护并没有让国有车企躺在合资利润的“席梦思”上“睡大觉”。

第二,我们来看看,是不是今天的产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股比保护政策已经无效了?

首先,自主品牌依然无法与合资企业抗衡的事实并没有改变。自主品牌这几年的日子不好过,2015年才凭借SUV的火爆赢回一局,而轿车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降低。在国际市场,我们至今未能进入欧美市场,即使在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过去10年,中国车企处于大规模投资时期,尤其是产能投资。未来10年,国内车企必须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持续投入,同时在传统汽车市场不断投放新车型。所以,国内车企双线作战的局面不可避免,企业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如果没有充足的利润保障,以自主品牌目前的赢利水平根本无法支撑企业长期的投资,那国内车企可能在即将到来的技术革新中失去未来。

有人就问了,那民营车企怎么办?这正是我们应该担心的地方,吉利由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沃尔沃共享核心技术,手里还有牌,但长城和比亚迪未来该如何应对?所以,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利用合资利润,投资未来;另一方面要松绑民企,支持其发展,以保持整体战略灵活性。

第三,当年股比限制政策的目标是否实现了?

从上文分析可知,部分目标已经实现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就像十五六岁的孩子,在父母的照顾下,已经初步建立了对世界的认知,也具有一定潜力,但要赚钱养家,自谋出路,尚需时日。我认为,再过10年,有出息的自然有出息,没出息的也没必要让他继续啃老了。

总而言之,从理性分析角度来看,现阶段并没有到调整股比限制政策的触发点。当然,每次讨论此话题,舆论都给国有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这本身也不是坏事,可以进一步倒逼其创新转型的步伐。

上篇:工业4.0正在深度改造汽车业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