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业在海外”采访组日前远赴海外采访了上汽美国硅谷风投与创新中心,以及上汽泰国全球右驾车基地项目。采访组亲临现场、对话面谈,获得了有关上汽海外布局的一手信息。不过,上汽这番布局背后的深意何在?实施路径又是怎样的?未来还有什么打算?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执行总监杨晓东日前接受了《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专访。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上汽集团为什么要走全球化道路?
杨晓东:上汽集团全球化战略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著名公司。
首先,上汽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已在中东、南美、东盟、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布局,并在海外区域重点市场建立了业务网络,主要涵盖了前瞻技术平台、研发制造平台、营销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国际贸易平台等五大板块,上汽全球布局已初具雏形。
其次,汽车产业全球化特性要求中国汽车企业站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但要在国内做强,更要在海外做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再次,上汽在产销规模、产品技术、资金支持、专业人才、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6年,上汽第12次入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排名第46位。上汽已具备了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上汽集团“商乘”并举,旗下除了有全系列的商乘传统车产品以外,还有以申沃为代表的新能源大客车,以大通纯电动EV80为代表的宽体客车、纯电动EG10为代表的MPV,此外还有荣威纯电动车E50、插电强混车e550和e950、燃料电池汽车,MG IGS智能无人驾驶汽车,以及近期推出的荣威RX5互联网SUV;同时,上汽正在建设业态领先的分时租赁公司、电商平台车享等。可以看出,上汽在前瞻技术积累、新能源车、全新商业模式、业态圈布局方面已在国内形成了先发优势。所以说,上汽有底气,更有责任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的引领者。
最后,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共享模式、无人驾驶等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谁在全球市场和技术制高点上形成先发优势,后来者将很难超越。时间窗口不多,促使我们要加快全球化业态布局的步伐。
我们的愿景十分清晰,就是要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助推上汽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上汽集团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杨晓东:首先,从中国自主品牌海外经营历史来看,一般是四到五年的周期会呈现一个拐点,每一个拐点都在走重复的道路。我们预计转折点是在2017或2018年,届时将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国际化高速增长的奇点。我们要把握住这次产业发展历史机遇,尽快形成创新的全球化商业模式的组合拳,打造全价值链经营的“上汽全球”模式。
其次,在重点区域布局方面,特别是东盟、南亚等新兴市场,要善于和优质合作伙伴强强联手,同时布局发达市场及技术制高点,积极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
硬件方面,要建立全球车平台,按照区域市场特点和消费者需求,打造出一到两款全球明星车。
产品研发方面,我们在英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设有前瞻研发中心;在国内拥有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形成了三地联动的跨国研发体系。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这次我们采访了上汽在美国硅谷的创新风投公司,还有泰国生产基地。从全球看,上汽还在哪里布局?未来的布局计划是什么样的?
杨晓东:目前,上汽集团已在全球多个地区相继构建了业务网络,主要涵盖了前瞻技术平台、研发制造平台、营销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国际贸易平台等五大板块,全球布局初具雏形。
在研发生产方面,上汽已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泰国,MG名爵品牌面向全球右驾车市场的制造新基地已破土动工。印尼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第三基地科研认证工作已在开展。
在投资平台方面,上汽集团已成立上汽加州风投公司、香港投资公司,以及在自贸区设立了上海汽车国际商贸有限公司。其中,位于加州硅谷的风投公司致力于跟踪研究全球汽车行业,以及跨界最新技术和业务动态,尤其关注前瞻领域的投资,包括自动驾驶、互联网汽车、新材料与轻量化,以及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
在营销服务平台,上汽集团充分利用自贸区区域优势,打造上汽国际海外营销服务平台。
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上汽集团根据区域使用场景,在用户终端将先进科技与共享服务完美融合,加大品牌投入,为海外市场用户提供出行方案和综合服务。
(转自《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作者:唐烨 吴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