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原则,一定把最强的技术和管理带到中国去,要在中国把事情做得最好。
——约翰·史密斯
汽车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早期的工艺化单件制作阶段,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批量制造阶段,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精益制造阶段。其中,在第二阶段,随着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出现,美国汽车业进入大批量制造模式,宣告了汽车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姆斯·沃麦克对丰田公司“即时生产”的理念予以延展,在他的著作《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首次采用“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一词来描述一种新式生产方式。之后,这种精益管理的理念被归纳成10条准则,并为美国和欧洲的众多制造企业所采纳。这10条准则可概括为:消除浪费;使库存最小化;加速流动;由顾客需求拉动生产;满足顾客需要;把事情一次性做好;授权给工人;使设计适应快速的变化;与供应商结成伙伴;创造持续改进的文化。
“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与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实践是密切同步的,其中的翘楚就是美国通用汽车。通用汽车在美国率先采用精益生产方式对制造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造。得益于生产制造体系的重大改进,通用汽车旗下凯迪拉克获得了1990年度的美国波多里奇奖这一象征美国最高质量荣誉的大奖。
到了1992年,约翰·史密斯被任命为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他提出,“所有通用工厂同属于同一个公司,并且必须在共同的环境中在同一个生产体系下运作”,并开始着手对公司组织进行变革,逐渐发展为如今的通用全球制造体系GM-GMS(General Manufacture System)。4年后,当上汽通用汽车,这个中美最大的合资企业正在筹备时,约翰·史密斯就表示,“我们有个原则,一定把最强的技术和管理带到中国去,要在中国把事情做得最好。”这个“最强的技术和管理”就包括了这套通用全球制造体系(GM-GMS)。
以此为基础,上汽通用将“标准化、制造质量、不断改进、缩短制造周期、员工参与”五大原则贯穿于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打造全球领先的精益生产制造系统。上汽通用汽车拥有中国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柔性化生产线,其涵盖了冲压、总装等整车制造环节,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制造过程,实现不同平台车型的共线生产。制造部门依据通用全球开发流程的要求进行工艺设计和开发,同时识别和确定制造关键工艺,并确保其在制造区域得到有效实施。为了确保车辆及时交付给顾客,制造部通过对各区域整车订单的监控,严格要求和控制各制造阶段,并通过自检、100%全检、过程抽检等多种手段实施全过程控制。
同时,以GMS为蓝本,上汽通用汽车还结合自身特点和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衍生出包括7大、31中、192子过程在内的质量识别过程,以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相关制度、标准、流程、工具和文件等业务体系,构建了具有上汽通用鲜明特色的精益生产体系。
此外,上汽通用汽车又将金桥基地的成功经验(包括整套管理模式和精益生产体系),拿到新建和兼并重组的企业中进行复制、延伸,无论是企业文化、产品规划、生产制造、质量体系,还是信息、采购、人力资源,在上海、烟台、沈阳、武汉四大基地共同推行质量体系的一致性,各项措施具体细化到车间班组,各大基地统一执行,从而保证了不管是哪家工厂生产的汽车,都拥有如出一辙的高品质。体系复制成为上汽通用汽车跨地区一体化管理的精髓,也是上汽通用汽车质量管理体系的特色创新之举。
建立在美国百年制造管理积累上的GMS体系,与上汽通用汽车人的智慧和勤劳结合,在中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2013年,上汽通用东岳南厂成为通用全球第一家获得BIQ 4级认证的整车工厂。随后,上汽通用旗下陆续又有3家工厂通过BIQ 4级评审。
上汽通用汽车对GMS的成功实践与创新性发展,也为GMS体系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中的优越性和适用性提供了最佳证明。(马超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