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5月,中国客车出口量同比下降20.83%。在出口面临挑战面前,上海申沃怀攻坚克难之志,稳步开拓海外市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海申沃终于实现了出口订单突破千辆的目标。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的声誉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同时,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车市进入新常态。今年1-8月,中国客车总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比均下降。但机遇和挑战并存。今年,中国从国家层面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对车企来说,正式进入产品市场布局阶段,寻找发力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机来了。
上海申沃抓住机遇,积极开拓蓝海。4年时间里,实现了海外市场出口从“0”到“1000”的增长,为“中国制造”加分。用申沃管理层的话说,“我们的海外市场走得非常稳,基本上进入一个市场,就成为该市场的佼佼者。”
开拓海外市场4年
出口跃居第6
早在2004年,上海申沃就着手新能源车型的研究,在上汽集团的支持下开发了多种技术路线的新能源客车车型。2010年,申沃客车被选定为2010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指定用车,其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了中外嘉宾的一致好评,成为世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上海申沃并不满足于开拓国内市场,公司结合市场形势,积极思考转型发展,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战略,成功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2011年,上海申沃对外出口2辆客车,首次实现“0”的突破,此后这个数字不断攀升:2012年为202辆:2013年为405辆:2014年达到500辆;2015年1-9月,出口订单已突破1000辆。上海申沃海外市场拓展步伐稳健,深耕深挖,如今已占据迪拜校车市场的70%、巴基斯坦BRT(快速公交) 市场的100%。
此外,申沃客车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纯电动车市场占比达到80%。近日,在慧眼数据公布的《2015年1月-8月中国客车企业出口金额排行》上,申沃客车凭借着801辆的出口量、近3亿元的出口额排名第6,出口数量同比增长596%,出口金额增长率达到369%,位列国内第一,这对于上海申沃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上海申沃不是第一家走向海外的客车企业,但一定是“走得稳、走得漂亮”的企业。谈及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海外业务执行总监荆新岚坦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用产品的质量占领市场、靠信誉支撑市场发展。结合市场形势,本来今年我们预计出口量没有这么多,准备踏踏实实做产品,但市场就冷不丁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申沃对出口产品评估严格,走得非常稳,在进入市场之前很谨慎,“由于客车的生产周期较长,从确定订单到交车的时间一般为4-6个月,我们现在筹备的已经是明年下半年的订单。”荆新岚说。
“三个选准”拓市场
下一步将布局欧美
目前,申沃客车已形成南亚、中东、港澳台、北美、南美、非洲等六大区域的发展格局,覆盖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一步,申沃还将布局美国和欧洲客车市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申沃的成功经验归纳为“三个选准”。
一是选准市场。选择市场认证要求不是很高,但对产品的要求非常苛刻的市场。像阿联酋、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家对客车产品的要求都非常高。要求越高的市场,申沃客车的竞争力愈明显。
二是选准产品。申沃挑选成熟产品,根据当地的道路状况、气候和驾驶习惯,与开发、采购、售后人员一起研究满足当地需求的产品。因自然条件不同,印度、阿联酋、墨西哥等地对客车空调制冷、爬坡能力、油耗和国内很不一样。
三是选准合作伙伴。申沃对国外经销商要求很严格,有三个“基本原则”:一定要有做客车的经验;一定要有专门的客车团队;一定要能做售后服务。满足了这三个基本要求才可能成为申沃的合作伙伴。
申沃做到“三个选准”之后,如何辐射海外其他市场?申沃的海外发展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产品定型之后,动力总成不改变,先进入细分市场,通过修改产品的细节,向上游或下游市场渗透。比如在阿联酋,申沃通过对客车座椅和内饰进行改善,迅速占领了校车市场、城际旅游车市场、大公司通勤车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最有效的,也是比较持久的方法。同时,上海申沃的出口不仅是出口产品,更关注技术的出口,目前在加拿大、印度都有申沃技术转让的生产线和产品在生产。
借助“一带一路”
迎来更多海外机遇
自国家层面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起点和契机,更为申沃的海外之路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在上海申沃公司管理层看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实施,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发展契机,也为申沃进一步发展海外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同时,随着商务部“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的实施,将更加有利于对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客车出口。荆新岚告诉记者,“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申沃品牌在海外市场已创下较好口碑,市场占有率也较高,我们有信心进入更多海外市场。但是,品牌内涵不够清晰、海外售后服务成本高、配件供应率低仍是制约出口的主要因素。”这不仅是上海申沃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客车出口都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