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种子基金”作为上汽集团自建的风险投资基金,是鼓励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有益尝试和实践,泛亚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为“种子基金”项目的有效推广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上汽“种子基金”创立以来,泛亚管理层十分重视,安排公司创新管理科作为牵头部门与集团“种子基金”工作组联系,出台相应的“种子基金”泛亚配套管理办法、制订并不断更新配套措施,在资金、技术、人员、实验设施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首批入围的“种子基金”项目中,泛亚独占五席。
泛亚的“创意工坊”与“种子基金”有异曲同工之效,泛亚“种子基金”项目团队的成员则认为后者拓宽了内部创新的途径,“种子基金”项目可以让员工尝试着跳出日常工作的既定范畴,利用非脱产时间和公司设施进行更为自主的前瞻研究和创新实践,这也为参与者带来了对创新更深层次的思考。内饰工程主任工程师俞建新说:“在参与‘种子基金’之前,我们同样都做项目,熟悉产品的BP(Best Practice,最佳实践),有一些项目也存在要挑战BP的情况。但是做项目是不允许我们犯错的,虽然BP可以让我少走弯路,但也缺少了一些创新动机,到底有多少技术是我们原创或者首创的,也比较模糊。创新必然要承担风险的,‘种子基金’项目的确能够让我们去尝试创新自己的东西。”
开展“种子基金”项目也不是单打独斗,除了泛亚创新管理科统筹下的各种支持,上汽集团组委会也会在项目立项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专家咨询和评估。外饰件工程师蔡新华所在的“发光外饰标牌”项目团队就在集团培训师的启发下,打破了仅仅实现标牌发光的保守设计,转而“脑洞大开”,赋予了标牌更多科技元素和流行元素,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光标牌开发型谱的概念。
纵观泛亚5个“种子基金”项目规划与初步研发成果,色彩材质内饰设计师王河所在的“汽车实木内饰饰件开发应用之重竹”团队着眼汽车环保材料,追求大气简约的“中国风”;侧门工程师周加福所在的“一种防儿童跌落后排脚部空间气囊”项目,以及空调工程师魏玮所在的“车内自动包装垃圾桶”团队则更关注驾乘生活中的问题改进,其中不难发现一些共性特点。工程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意储备创意,重视项目设计的实用性能,换位思考贯穿项目始终。“种子”创意并不因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而结束,它开始于如何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实现价值,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种子才是好种子。作为汽车设计厂商的泛亚工程师本身也是汽车使用者,在驾驶中有什么个性化需求和痛点,这是与客户共通的,团队成员将这些追问也储备下来,“智能车内气氛灯”这一项目的启发甚至来自用户对无法自主选择气氛灯颜色的不满。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风险投资是一件听起来很酷,做起来却不易的事情。事实上,鼓励内部创新对于国内外巨头早已不是新鲜事。《财富》杂志在20世纪末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名列前100位的公司里已有65%鼓励内部创新,甚至制定了内部创业机制。进入21世纪以来,鼓励内部创新已越来越普遍地成为大型企业培育创新精神、不断创新求生的利器。
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是人才,而对人才能力的激发最终还是落脚于企业文化。刘启明认为“种子基金”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撇开投资的结果不谈,这是上汽创新文化能够真正普及到全体员工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和途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种子基金”也是上汽集团在创新模式上的一种有益探索,并非所有的“种子”都能成熟、所有的创意创想都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效益,但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种子基金”打破了以往企业“创新有风险,创新需谨慎”的畏缩局面,更多了一份“无心插柳”的魄力。首次风投尝鲜,“种子基金”项目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上汽集团容错机制的组成部分,“种子”项目验证无效不予追究,在创新模式上引入容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团队成员的后顾之忧,就像“种子基金”设立的宗旨所指,使上汽集团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广大员工的创新乐园”。
每一个创新的想法都是一颗幼小的种子,种子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种子基金”制度作为企业创新的养料,形成了一个个微型的创新生态圈。面对创新,泛亚“种子基金”项目团队不断攻坚克难,拥抱创新,享受创新。(见习记者 李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