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原本应该于年初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一直到农历春节过后都未见踪影。有消息称,因多方利益纠缠难匀,无法获得共识,《办法》出台目前尚无时间表。有消息称,《办法》出台可能要推迟到今年年中或年底。甚至有悲观者认为,今年可能都看不到《办法》出台。
而与之相关的几条消息也在侧面印证了《办法》的难产,一是年初有机构发布调研数据,称国内70%的经销商去年都处于亏损状态;二是越来越多的品牌经销商要求企业给予补贴,当然,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三是平行进口车获准试点运行,而这本来应该在《办法》中先一步正名的,颇有生米煮成熟饭的感觉。
究竟《办法》具体在哪些环节被卡住,目前尚不得知,但从此前各个渠道流出的消息来看,《办法》的确是要动掉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期间的阻力不言而喻,难产也在预料之中。而从《办法》的直接相关方——经销商的层面来看,笔者认为,虽然这个70%亏损的数字还值得商榷,但经销商的生存环境不太好,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仅从库存数据来看,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自去年下半年起,经销商库存系数就一直高于2013年同期,且好几个月都在警戒线之上。由于经销商数量在不断增加,市场零售价格倒挂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导致经销商在售车环节的确出现了吃不饱的危机,再加上现有体系对经销商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有经销商顶不住压力,开始集体“上书”。而一旦有了领头者,跟随者自然蜂拥而起。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春节前,整车企业主动或被动答应为经销商提供补贴的就有数家,包括宝马、奔驰、奥迪和丰田等,还有部分企业依旧和经销商处于僵持状态,包括雷诺和保时捷等企业。
而从经销商“上书”的内容来看,不少其实就是尚未出炉的《办法》所涉及的或是相关的条款。以宝马经销商的“上书”为例,涉及共同制订销量目标、经销商不再垫付每月零售销量和不再强制要求经销商购入配件等。而这些诉求也多见于其他经销商的要求之中。
从某种角度来看,经销商集体“上书”,多少也有点像平行进口车开闸一样,既然在某些问题上有争议,那么就在沟通中摸索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来,等到都既成事实了,《办法》距离出台自然也就不远了。
业内也有消息称,其实,去年经销商亏损的比例没那么高,算上售后利润,赢利的也不在少数。但从长远考虑,经销商自然更愿意有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经营环境,既然自上而下难产,那就自下而上去推进。所以,就有了70%的亏损,也就有了各种“上书”。
再从时间节点来看,今年是大多数整车企业在国内市场铺设经销商网络的关键一年,总不能一边扩网,另一边却在退网,经销商如果真要过冬了,整车企业的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争议的结果总归是为了双赢,《办法》的出台也是早晚的事。(顾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