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等10家沪上媒体记者来到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采访了全国劳模、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维修高级经理徐小平,并将集中宣传报道这一上海市基层先进典型。
徐小平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已有30多年,他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曾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并两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位新时期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产业工人的代表,带领“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维修团队,完成了数十项技术革新攻关项目,为上海大众节约各项维修费用9600多万元,并服务于行业和社会。
从预防性维修的管理理念,到技术创新的最新实践,再到《易经》带来的启发,徐小平聊着聊着,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他笑着调侃道:“我讲起技术来,可以讲一天一夜都不累。”
记者:我们知道,发动机厂是上海大众制造体系中设备最先进、技术最密集、生产要求最高的工厂。维修人员平时跟这些进口设备打交道,要做到自主维修甚至技术革新,心里总得先有个底吧。
徐小平:国外的设备供应商一般在设计初期,就把每个know-how做成一个单元,某个零件损坏时,就把整个部件拆下来替换,里面的东西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但我们是干维修这个活的,不把里面的东西搞清楚很难受,常常自己打开部件来修。这样其实是冒着风险的,也碰到过自己打开却修不好的情况,交过“学费”,但也做成了一些原来不敢做的事情。
1994年,老外来大修一台奥地利的机床时,我全程跟着做记录。当初花了大约40万马克。两年以后,这台机床又出问题了。我想,难道我们要再花40万马克?不,我自己试试。我把之前的记录拿出来分析,摸出其中的规律,和徒弟一起花了一个月,修好后的精度比原来还高一点。那是我自己第一次大修进口设备,也是上海大众大修进口设备的第一例。后来我们胆子大了,能力也越来越强。关键是要摸透国外的设计理念,这样一步步推理,成功率相当高。(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