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今年汽车轮胎市场,除了受益原材料价格下降令多数轮胎企业收益见好之外,各大企业大打“绿色节能牌”也成为轮胎市场的另一大亮点。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生产的轮胎有50%以上用于出口。因此,此前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尤其是去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绿色轮胎标签法都曾令中国轮胎出口企业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不过,这些出口“高门槛”也因此驱动了本土轮胎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升级。
与此同时,随着油价不断上涨,以及雾霾天气加剧引发大众对空气污染的担忧,节能减排的压力也传递到轮胎行业。据悉,我国正在酝酿出台的《轮胎行业准入条件》将新增对绿色轮胎、轮胎产品质量的具体标准要求,增加轮胎生产企业能源、资源消耗的具体要求,以及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和恶臭污染物等排放限值要求,进一步规范轮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
另外,虽然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并没有直接“点名”轮胎,但专家表示,乘用车企业要实现节能减排,在深挖内燃机潜力之外,采用有助于节能减排的绿色轮胎也将是大势所趋。
专家表示,绿色轮胎,或者说轮胎绿色化,应该是涉及原材料、生产工艺、轮胎产品自身,甚至包括废旧轮胎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业链。此外,诸如防爆轮胎等功能性轮胎也属于绿色轮胎范畴。
采用绿色原材料及工艺生产可确保轮胎从源头环节实现绿色。例如,最近,领先的合成橡胶供应商、全球最大的钕系顺丁橡胶生产商朗盛便针对节油型轮胎所需推出新品。据悉,这两款新的顺丁橡胶(NdPBR)产品不仅具备突出的高分子量,能够制造出具有出色低滚动阻力性能的轮胎,还因采用朗盛最新的橡胶改性技术而极易加工。
数据显示,轮胎生产中有57%的原材料来自石油,天然橡胶占原材料总量的20%以上。其中,受地缘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涨跌幅度较大,导致石油的下游产品炭黑、石蜡、软化剂、促进剂等产品价格起伏不定。因此,减少或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是轮胎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采用绿色原料也有助于轮胎制造环节的环保。据悉,马牌轮胎已经开始采用菜籽油和人造纤维分别取代石油和聚酯,以加固轮胎主要胎体,并越来越多地利用循环材料来取代合成及天然橡胶。另外,住友橡胶表示已试炼出100%非石油天然资源轮胎,力争近期推出。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绿色轮胎是指那些拥有特别的胎纹设计、合理的软硬度分配等能够降低轮胎滚动阻力,进而减少油耗及排放的轮胎。事实上,在汽车行驶中,能量会被各种阻力所消耗,其中约20%的能量被轮胎滚动阻力所消耗。使用绿色轮胎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能量消耗,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相比普通轮胎,绿色轮胎具备弹性好、滚动阻力小、耗油低、生热低、耐磨、耐穿刺、承载能力大等优点。因此,“绿色”也成了各大轮胎公司新品上市的卖点和产品研发的方向。今年6月27日,普利司通对外发布了绿歌伴节能轮胎系列的全新旗舰产品——EP200。EP200特别针对轿车市场,其在省油环保、湿路抓地力,以及耐用性上的特长是与普通轮胎的最大区别。截至今年年底,绿歌伴系列轮胎在华销量已达到200万条。
另外,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轮胎也具有节能减排功效。例如,能让汽车在轮胎无气压的情况下以一定速度再行驶一定距离的防爆轮胎,其不仅能化解突发爆胎的安全风险、半路抛锚的尴尬,而且还有助于节能减排。首先,采用防爆轮胎后,可省掉备用轮胎,减轻汽车的重量,以轻量化实现节能减排。其次,防爆轮胎通常与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配套使用,通过实时提示确保轮胎始终保持合理的胎压,避免胎压过低费油、胎压过高易磨损等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记者 林芸 周应军)
相关新闻
马牌首批国产防爆轮胎下线
本报讯 11月27日,德国马牌首批国产缺气保用轮胎(以下简称“防爆轮胎”)在合肥工厂正式下线。该工厂也由此成为继德国、美国和南非之后,马牌轮胎在全球范围内第4家拥有独立生产SSR防爆轮胎能力的工厂。
据马牌轮胎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杰介绍,正式下线的第一批国产SSR防爆轮胎的型号是CPC205/55 R16。未来一年中,更多防爆轮胎将陆续在该工厂下线,覆盖更多中高端车型。预计明年合肥工厂SSR防爆轮胎的年产能将达到34万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马牌就率先发明了缺气保用轮胎的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技术演化,2002年,德国马牌正式推出了沿用至今的“自撑式”缺气保用技术,并于2004年正式投入量产。相较于其他防爆技术,自撑式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更简易的制造原理以及更广泛的技术适用性。加强的胎壁设计能在无压状态下支撑车辆,确保车辆在轮胎刺穿时仍具备有限的续航性能,有效防止了爆胎引发的交通事故。(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