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5/202505059dd3a460a9dc49a2b4b3f0220c9c12bf.jpg
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的大背景下,产业工人群体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压力增大等难点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维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10/06/027288.html

等待处理…

坚持“两个维护” 促进和谐共赢

2013/10/6

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的大背景下,产业工人群体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压力增大等难点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维护职工权益,成了工会组织共同关心的话题。

为此,在日前举行的沪台工会论坛上,两岸的工会代表、专家学者等围绕共同关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职工素质提升”话题进行讨论,上汽集团工会的一系列做法和经验,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此期间,与会台湾代表还考察了赛科利工会和联合电子工会,与上汽基层工会组织开展交流。

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上海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缩影。它的每一次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都与时代潮流合拍,与社会需求同行,与职工期望共鸣,因而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上汽发展的每个时期,工会组织始终积极而为,坚持维护企业发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两个维护”,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一手抓好建功立业,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一手提升职工素质,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坚定不移地当好企业发展的推动者、职工权益的维护者和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者。

面对合资引进的冲击,带领职工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好先进生产设备和管理方式与相对落后的职工技能和理念之间的矛盾,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上汽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坚定不移率先走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1985年3月21日,上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并于同年9月正式开业。

合资企业要不要建立工会?怎么建立工会?合资之初,一连串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经过多次与外方积极协商,上汽探索形成了在谈判起草合资合同和公司章程的同时明确组建工会的内容、在配备经营者的同时确定工会主席人选、在企业开业的同时组建工会的“三同时”工作机制。于是,上海大众成立之际,全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工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同时成立,并且“工会公开挂牌子、工会领导公开亮身份、工会工作公开开展”,同时明确工会主席列席公司董事会,让工会主席从源头把握工会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真正做到工会组织有班子、有声音、有成效。不久之后,上汽在全国又率先建立了合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上海大众组建工会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合资企业工会的新模式,也为上汽集团之后陆续成立的合资企业组建企业工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上汽集团下属合资企业全部沿用这一模式。

合资之前,上汽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生产设备陈旧、管理方式落后、职工素质参差不齐等状况。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上汽因人施教,大力开展40+4的培训,即每周用4个小时时间围绕国产化、创建生产特区等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设备操作维修、法律法规、精益生产、5S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广大职工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在忙碌的工作后利用休息时间念夜校。出现了一批像徐小平那样一边苦学外语,一边钻研业务,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标准消化吸收,通过联系实际的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中的智慧和技能的优秀职工。

面对结构调整的挑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企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利益之间的问题,保障职工可持续发展

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上汽集团进入了资产兼并重组、资源优化、管理融合以及人力资源再分配的结构调整时期。

工会一方面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引导职工正视国家发展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定位、认清产业发展方向,理性对待改革与调整的关系,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另一方面,依法合理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做到“三必须”,即改制企业的工会负责人必须进入企业的改制领导小组;工会代表必须进入企业改制工作班子;凡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职工分流安置、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问题,必须在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后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上汽在党政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自行消化1万多名下岗的职工,部分当年安置在“第三产业”再就业的职工,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如今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服务贸易企业领导或业务骨干。

此外,上汽制订了离岗退养人员的“三个适时”制度,即适时调整最低生活费补贴、适时调整社保个人缴费增加额、适时调整待退休期间生活费补贴。为保障一部分困难职工的基本权益,工会坚持做好“困难补助、求学资助、医疗救助”,实现“不让一个职工家庭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生活、不让一个患病困难职工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就医、不让一个职工子女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正是一系列的“开源节流”的措施,让上汽职工始终与企业“同心”。也正是化挑战为机遇的勇气,让上汽的产业链得到延伸和优化,迎来了全面飞速发展的时刻。

面对全国布局机遇,促进职工队伍融合,正确把握好助力企业壮大规模和满足不同职工群体需求的关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汽积极应对入世挑战,不断做大做强。走出上海,跨地发展,跨国经营。

在上汽“走出去”战略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外地建厂建基地。哪里有企业,哪里就有工会。上汽工会探索跨地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按照体系可复制、工作全覆盖的要求,坚持属资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投资垂直关系不变的原则,实现了组织建设到位、维权履职到位、助推发展到位、帮扶关爱到位、建家创优到位。并将上汽集团核心价值观、上汽愿景等上汽企业文化带到了沪外企业职工中去。通过建立烟台、南京、重庆、柳州等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实行常委日常联系制度,搭建学习交流、信息沟通、整零协同和文体活动“四大”区域性工作平台,强化了职工家园理念,促进了职工队伍的融合,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为使大批上汽员工的技能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工会建立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构筑起上汽职工人才成长的统一“快速通道”。同时,依托鉴定中心统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5400人获得技能晋级,不断满足了先进设备操作、一岗多能、柔性化生产的需要。另外,在集团内部全面建立和推广技术工人职业发展双通道,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实际工作绩效相结合的能级评定体系,为工人建立技术能级提升和管理职级提升的双通道。通过双通道的全面推广,在企业内营造尊重技术、重视技能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技能人才学技术、比贡献的积极性,技能人才比例连年攀升。目前,上汽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比例的4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的27%。

这一时期,上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派员工,针对他们长期与家人分隔两地的不便,工会积极做到“两个落实”,即落实住宿需求,斥资为外派职工在南京、烟台、沈阳等地购置房屋;落实组建志愿者队伍,及时了解外派职工家庭情况和实际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同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劳务派遣员工成为一线生产的主力军,针对他们强烈的漂泊感和生存压力,工会坚持“四同机制”,给予“同样劳动保障、同等教育培训、同批先进评选、同时帮助关怀”,工会积极配合行政开辟各类第二课堂,通过在车间、班组设立培训岛、名师带高徒等多种形式,为劳务工制订合适的技能培训项目,关心他们的食宿,强调同工同酬和转正机制,进一步增强劳务派遣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面对“两个能力”建设,引领职工自主创新,依法维护好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职工共建共享的权益,助力提升上汽核心竞争能力

进入新世纪,上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同时,又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合资经营与自主开发并举,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荣威”“大通”等上汽自主品牌得到市场广泛好评。

为了凝聚职工的创新才智,上汽工会搭建各种主题性的立功竞赛平台,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难点,设定不同主题,以整车企业为龙头,零部件企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协同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跨价值链劳动竞赛格局。通过立功竞赛,企业的效益上去了,职工的干劲更足了,凝聚力更强了。同时,积极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围绕产品质量、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目标,组织广大职工群众深入开展“双百万”创新、“五小”攻关、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职工创新热情得到充分释放。搭建劳模和首席技师工作室平台,以树立“徐小平创新工作室”为指导,创建了12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和26个首席技师工作室,使之成为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的“园地”、展现和提升能力的“阵地”,引领和集聚创新人才的“基地”。

同时,工会积极完善联系群众、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线职工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职工所思所想。关注职工心理健康,积极推广EAP计划和职工“老娘舅”“连心桥”活动,积极参与“六室一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组织各企业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劳防用品发放、职业健康、食品质量、班车安全等内容,使职工感到心暖、气顺、劲足。通过团拜会、运动会、艺术展等载体,营造快乐工作氛围,让广大职工站上展现自我的舞台,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强企业凝聚力。(恭惠)

上篇:没有了
下篇:十年,我心依旧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