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为自己开发”
新MG3上市以来,颇受热爱时尚、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喜爱。这些“潮人”车主们也许并不知道,这款精品小车的研发和制造团队,和他们有着不少共同点。2007年立项时,正值公司人员扩张时期,50多名项目团队核心成员,大多只有2到3年的工作经历,平均年龄约28岁。
“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年轻、有冲劲。大家都把这款车当成是为自己开发的,精心雕琢每个细节,很有责任心,甚至自觉留下加班,干劲非常足。”周平根说。制造工程部的项目组成员在临港工厂进行生产指导,加班晚了就直接住下,宿舍不够就在当地借房。2010年夏天,正值项目生产阶段,时任物流部生产准备科项目主管的朱敏睿笑道:“下班回家继续工作,做完正好看世界杯比赛。”
“为自己开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夏天,OTS车在重庆进行道路试验时,显露出容易溜坡的安全隐患,引起了项目团队的高度重视。康飞回忆道:“我们临时组织了一支覆盖质保、标定、试验认证、整车集成和变速器的7到8人团队,和供应商一起在现场待了两周,通过软件标定优化、摩擦片材料调整等‘组合拳’方法,解决了爬坡问题。”
在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新MG3的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0%。据制造工程部样板科系统经理唐亮介绍,从项目起步阶段起,12人的质保团队就已介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直至项目投产后半年,使整车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新MG3车身尺寸合格率提升及车身尺寸质量优化项目,获2011年度上海市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一等奖、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三等奖。去年10月,投产仅1年多的新MG3在整车Audit质量评审中达到1.6分,为公司史上最优。
“里程碑式的项目”
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专利44项、软件著作权2项、论文100余篇……这些都是新MG3项目贡献的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这款多项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小车,树立了自主品牌的标杆。“现在回过头去想,觉得真是不容易。收获非常大。对自主品牌来说,这款车型是真的拿得出手的产品,我们也有了与合资品牌竞争的自信。”周平根说。
在该项目上,上汽乘用车组建了一支覆盖全公司各职能块的团队,开展同步工程,合作处理问题,降低开发周期与成本;引入产品设计审核体系,降低物料成本;导入零件俱乐部会议机制,推进零件定点、交样工作,大大加快投产阶段产品质量的提升速度;工厂提前介入,促进项目造车进展,使制造计划与质量提升达到较好的平衡。这些工作模式,都在后续项目中不断应用和完善。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部门内部的标准、部门之间的合作,都从此真正成熟起来。之后的生产启动流程、开发模板等,基本是参照这个项目来编写的。”唐亮说。如今,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已有4个平台共线生产,其新产品导入、物料设计、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均源自新MG3项目的经验积累。
经过从白纸到里程碑的4年,当年的年轻造车者们都已成长为各部门的骨干,新MG3也将在不久后跨洋出海。英国长桥工厂将在下半年推出面向欧洲市场的新MG3改款车型。明年,包括新MG3在内的多款MG品牌车型将在泰国的上汽正大公司生产和销售。这支项目团队留下的财富,还将不断延续。(见习记者 杨阳 实习生 朱晓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