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段时间,上海空气重度污染频频发生,PM2.5指数“爆表”和AQI指数的居高不下引发了政协委员对空气污染的关注。6月14日,上海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前往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以“改善本市空气环境,建设健康生态城市”为主题,展开重点督办提案的协商座谈。
空气质量非环保一家之责
在听取上海市环保局和建交委对提案办理情况的汇报后,委员们大多对相关部门的认真态度表示满意,但大家也一致认为改善空气质量绝非环保局一家之责,而应该实现各部门联动,倡议每个市民从我做起。
凤懋伦委员说,目前我们的社会发展水平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相悖离是一种悲哀,但这个问题也不是环保局或建交委单方面所能解决。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表示赞同,他也认为空气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失控的表征之一,建议加大环保部门执法力度,改变目前环保局充当其他职能部门“汇报员”的尴尬局面。
交通领域防治措施引争议
上海市环保局分析数据显示,上海市PM2.5污染的最大来源为“流动源”,占到25.8%。所谓“流动源”就是机动车船的污染排放。因此,交通领域成为两大部门此次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但也正是这些措施的可行性遭到多位委员的质疑。
甘平委员认为“公交优先”的战略有待商榷。他说,公共汽车这类的大客车不仅本身尾气排放量大,由它造成的其他车辆拥堵而带来的污染排放更不容小觑。因此,他建议把此战略改为“轨道交通优先”。
对于“全面淘汰黄标车”的决定,不少委员更是认为“大头要抓,细节也不容忽视”,像外来旅游巴士、超市接客班车这类“隐性”黄标车恰恰是城市机动车辆污染排放的罪魁祸首。
针对委员们的质疑,上海市公安局回应称,在“十二五”交通白皮书中或将对上海市汽车保有量做出明确规定。但由于汽车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相关部门将更多着眼于汽车使用强度的研究,考虑通过提高出行成本来减少流动源污染。
PM2.5准确预测仍有难度
多位委员在提案中强调PM2.5准确预测的重要性,并建议“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现时播报到事先预报,从而让广大市民在防治PM2.5的工作上拥有一定的提前量”。
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启洲坦言,目前PM2.5准确预测的难度仍然较大。一方面,上海市从事PM2.5监测时间不长,对其规律性、成因的把握还不够,导致预测能力不够;另一方面,由于PM2.5本身瞬息万变,可预测性不强,也增加了准确预测的难度。他表示,下一阶段环保局将聚焦中长期技术支持,以增强PM2.5的预测能力。(周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