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pc20250823b493235403104bd9a1e5882aaa044113.jpg
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需要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作为新时期先进制造业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04/21/034080.html

等待处理…

怀揣『中国梦』 敢与世界对话

——记全国劳模、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维修科经理徐小平

2013/4/21

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需要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作为新时期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维修科经理徐小平把掌握和努力突破设备维修领域世界高精尖技术作为不懈奋斗的终身事业,30年来以执着学习的敬业精神、敢于担当的自强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勇攀世界水平的技术高峰,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上海大众“特级技能师”、全国劳动模范。

善于学习,以精湛的专业能力驾驭世界水平的装备

徐小平说:“要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的技术工人必须跟随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主动提高。”学习是贯穿徐小平整个职业生涯的主线。30多年工龄、26年上夜校。

从德语到电气,缺什么学什么。徐小平30岁学德语的故事令人耳熟能详。1989年,徐小平以第四名的成绩应聘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维修工。面对一排排从未见过的进口机床和密密麻麻的德文,他暗下决心,要攻克外国设备维修技术,首先要过外语关。怀着如此信念,他步入夜校,从零基础开始学德语。十年磨一剑,2003年徐小平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考核。如今,徐小平能用德语与德国专家直接对话、独立主持中德设备商务谈判,成为德语讲得“最溜”的上海工人。德语成为徐小平与世界对话的第一把钥匙。学机械出身的徐小平对电气并不熟悉,于是从2009年起的每个双休日,他都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工作中补上不足,正是促使徐小平50岁读大学的原因。

从不行到我行,不迷信外国专家。徐小平有句“口头禅”:“外国人能解决的我们要解决,外国人不能解决的,我们想办法也要解决。”他瞄准世界前沿维修领域,潜心学习,在原有机械维修经验基础上,自学并综合运用机电、液压、激光等新型学科和技术,成功驾驭了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精设备,成为上海大众第一个“特级技能师”。

一次缸体生产线的一台设备出现了问题,德国设备制造商派出专家8天8夜抢修也没找到原因,POLO的发动机即将断货。紧急关头徐小平挺身而出,没想到外国专家根本不信任中国的维修人员,始终不肯让他上手。徐小平就在边上看,这一看真看出了名堂。徐小平开拓思路,不从设备本身而是在加工参数上找症结,在德国专家离开后立刻带领同事们一起调试,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就恢复了设备的正常加工,第二天德国专家也不得不向徐小平虚心请教。

发动机厂有一台英国进口磨床,如果静压轴承烧毁将被迫停产一周,损失巨大。徐小平突发奇想,大胆优化机床原设计,运用液压原理设计了一套“全方位次级压力监控装置”。从1996年至今,该监控装置6次报警,从源头上预防了故障发生。(下转A2版)

上篇:大连海嘉汽车码头公司合资合作合同签署
下篇:上海大众第900万辆轿车下线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