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202508232dd02fa115614d7f8a39af700f7ba948.jpg
这是一个心里揣着“汽车”的人,把振兴汽车当作了强国梦。他说过,“一生能建成两个汽车厂就算对得起人民,对得起马克思在天之灵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04/14/033986.html

等待处理…

饶斌与他的时代

作者 颜光明
2013/4/14

这是一个心里揣着“汽车”的人,把振兴汽车当作了强国梦。他说过,“一生能建成两个汽车厂就算对得起人民,对得起马克思在天之灵。”然而,他并没有停歇。“不在乎官职高低,他一生就想做一件大事——创建和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对此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饶斌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是汽车行业的一件大事。”苗圩说,实现汽车强国梦才是对饶斌最好的纪念。

今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建立60周年,汽车对外合资30周年。选择这样的时刻纪念饶斌有着深刻的意义。正如李岚清所说,“我们要加倍努力,实现建设世界汽车强国的伟大梦想。”

3月28日,北京国谊宾馆。汽车界的元老、创业者、老同志聚集一堂,共同缅怀他们的老战友、老领导,追思这位中国汽车工业杰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造车育人出经验

用3年时间建成“一汽”,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堪称奇迹。原苏联政要说,“最先进的汽车厂不在莫斯科,而是在中国长春。”

这是一个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建设成就。而当时出产的解放牌卡车也堪称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车型。时年39岁的饶斌,正值壮年。这是一位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火硝烟的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请缨,离开高层领导岗位,转向建设国家的工业战线,投身到创建汽车产业的事业。在他率领和指挥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凝聚成一股神奇的力量,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起一个“从无到有”的现代化汽车工厂,告别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一汽”的建成,犹如中国汽车工业树立了丰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汽车时代。饶斌也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今天,“一汽”在世人眼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基地”,另外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叫“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而老同志们都习惯称饶斌为“老厂长”。

这是一种“根”的情感,精神的象征,凝聚着一种力量。因为这里,有无数的人为之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为这片热土洒下了他们的汗水和期许,也为他们的理想和追求留下了足迹。这中间,饶斌就是他们的榜样和偶像。

当有人在总结“一汽”建成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问饶斌时,他的回答是学习!他说,“这就是一个队伍最好的精神,这样的队伍就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

摘掉“白帽子”。这是饶斌建设“一汽”时提出的最出名的口号,意思是由外行变为内行。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后来涌现出一大批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原中汽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回忆说,最初见到饶斌时,他是个门外汉,但很快就成了汽车专家。1979年,李岚清陪同饶斌赴美国与通用汽车公司谈判,一位美方代表私下问李,你们的部长是否专门学汽车专业的?他对汽车技术问题比我们董事长还了解。

“出车,出人才。”这是饶斌建设“一汽”时提出来的目标。原中汽公司总经理顾尧天说,在60年后的今天已经结出硕果。这位老汽车人举例说,在汽车工业的摇篮里,大批专业骨干不仅承担了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重任,而且一批精英人才成为党的领导干部。这与饶斌同志一生“聚宝”不无关系。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说,直到现在,人们都还常常提起一汽是一个大工厂、大学校、大熔炉,出汽车又出人才。

在人们的心目中,饶斌是个“大领导”,但他却像一个普通人,干的却是大事业。不少至今在业界有影响的领导人都以“追随”饶斌为荣,能在他“手下”工作感到骄傲。那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视饶斌为懂行的汽车专家,产业界则把他当作文武双全的战略家、专家型企业家。但他又是最懂得尊重人的好干部,把工人当作自己一辈子的朋友。

这是一个有个人魅力的人,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战略家的智慧,还有礼贤下士的美德。“二汽”老工人刘国梁回忆说,当时46岁的饶斌拜我26岁的人叫师傅,一直没有改口,直到他逝世。老人深情地说,我们俩的心是相通的。作为同样担任过“一汽”厂长的耿昭杰,在他看来能在饶斌手下工作过而感到骄傲。其实不少老汽车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饶斌就是那个火红年代创建中国汽车工业的杰出领军人物。

基地、摇篮。这是对“一汽”造车育人出经验的生动描述。其深远意义已经化作了一种精神符号。

全国聚宝建“二汽”

在大山深处建设世界级的卡车厂。这恐怕在世界汽车史上闻所未闻。这已经不是用奇迹可以形容的表达,而是一种精神力量转化的智慧。不少人去过十堰之后,被这茫茫群山中的汽车城所震撼。外国汽车公司参观过“二汽”也会发出感慨不已的赞叹。他们说,“想不到中国人仅靠自己的力量能建造出这样高水平的卡车厂。”

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西方封锁中国,苏联撕毁协议,停止援助。“二汽”建设是作为备战的三线项目列入国家计划。饶斌受命,白手起家,从勘探选址到招兵买马,再到工厂规划,产品设计等,亲力亲为,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建设“二汽”与建设“一汽”不同。前者是国家困难时期,条件艰苦,又处在文革期间,缺资金还受左的干扰背景下上马;后者是举国支援,有原苏联援助,上下一致,有一股热情和使命感在鼓劲。

“二汽”出名是在因中越反击战中使用它生产的“东风卡车”。它被授予“功臣车”“英雄车”。“二汽”也就因此后来居上,成为继“一汽”之后国内著名的汽车集团。就产品而言,“东风卡车”在法国做实验时就受到外国同行的好评,认为设计是好的,制造得也好。产品、工厂建设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三线建设中的璀璨明珠。“二汽”实现了毛主席提出的“领导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使中国的汽车工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知情人无不为“二汽”的建成竖起大拇指。那是中国人真正的骄傲,全靠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干出来的。“二汽”原副总工程师夏治涛在回忆文章中说,“我很佩服和崇拜饶斌同志。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领导建成这样一座工厂是非常不容易的。”

纵观饶斌的汽车人生,他在建设“二汽”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给人留下了一个忍辱负重,却矢志不渝,有着坚强意志的印象。他实现了“建不成二汽死不瞑目”的誓言。当人们在回忆饶斌这段经历时,情感波澜所勾起的不仅是心扉和良知,还有“二汽”建设过程中艰难曲折留下的难忘记忆。有人这样说,尽管条件艰苦,但有饶厂长在前面引路,我们都愿意在这深山沟里为中国汽车工业作一点贡献。而饶斌本人的精神面貌始终鼓舞着人,乐观向上,从不叫苦说难。当“二汽”建设物资和设备运不进来时,饶斌号召职工到远在60公里之外的邓湾码头用平板车拉回来。他不仅自己带头,还带着全家一齐上阵。有人这样回忆,已经50多岁的饶斌,带着儿子用板车拉材料,一路山高水险,走在队伍前面。当时他挨过整,挨过打,身上有伤,但他一步一步像老牛一样地拉着板车运材料。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深深地印在了“二汽”人的脑海里,至今没有忘记。饶斌夫人张矛曾对我说过,汽车就是饶斌的命。在座谈会现场,有人这样动情地回忆,在“二汽”最艰难时,饶斌是白天遭批斗,晚上还在工作。人们心疼他,“二汽”的职工自发地保护他们所敬仰的老厂长。

饶斌建设“二汽”,一呼百应,仅“一汽”就有近4000人落户到十堰,很多人是追随饶斌来的。饶斌说,“二汽”要走自力更生道路,自己设计、自己装备,规划年产10万辆卡车产能。他提出,汽车工业必须打翻身仗,改变落后状况,要与大国的地位相称。此时的饶斌已经成为专家型的领导者,无论是在实践经验还是眼界及思维方面都相当开阔和成熟。他提出建厂方略叫“包建”,就是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集全国之力建设“二汽”,其中以“一汽”为主,还有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地的建设单位,分别包建“二汽”的30多个专业厂。他提出建厂的方针叫“聚宝”,积聚全国乃至世界制造业最先进的技术于“二汽”。实践证明,饶斌的想法和思路是正确的,取得了成功。

后人对此评价,饶斌不断地排除干扰,纠正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行为,“二汽”的建设基本按照建厂大纲的“聚宝”和“包建”方针推进,虽然损失了宝贵的时间,但也锻炼出了一支坚强的汽车人才队伍。

外引内联定乾坤

1982年饶斌受命组建并出任中汽公司董事长。这是他最后为汽车业拼搏的5年(1982-1987),也是“他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以及组织领导才能和思想境界达到巅峰的5年。”

历史记录了这位汽车工业开拓者留下的清晰脚印,也为今天中国汽车业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和战略思路。其中,“外引内联”,走活全行业一盘棋的战略就是他的思想精华。中汽公司原总经理李刚说,饶斌在这5年中领导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不少历史性的突破。如再次打破条块分割,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缺重少轻轿车几乎为零”状况;力争提高汽车工业地位,向中央建议,要把汽车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最终写进了《七五规划》,并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同时,他站在世界汽车发展的高度,通过技术引进缩短与国外的差距,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此时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开始考虑汽车转型,即由过去以卡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向以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转变。最典型的就是“合资造轿车”。由此开辟了中国汽车业的新气象,迎来了一个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然而,这又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原中汽公司总经理蔡诗晴在回忆饶斌最后一次找他谈话时说,“上海桑塔纳是第一个搞轿车合资企业的产品,我们中国人没有经验。相比卡车,我们无论在技术还是生产方面都有一大段的差距,你要多帮助它,让它能更快发展。以后的工作要以‘三大三小’为主,但不能搞多,否则中国消化不了。”这段话很重要。今天看来是多么切中时弊,有着清醒的预见。

“外引内联”是饶斌晚年对中国汽车发展重要的思想贡献,也是他走活全行业一盘棋的战略思路,目的是中国汽车业的振兴和改革。1982年身为中汽公司董事长的饶斌亲自参加、指导、认定及审批北京、上海的合资项目及天津的引进项目。在他看来,通过这种方式可改变中国汽车业的落后状况,缩小与国外差距,并找到了能为提高自主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所谓的“三大”是指上海大众、东风神龙、一汽-大众,“三小”是指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饶斌为什么提醒汽车合资企业不能多搞?就是怕消化不了。

回顾历史,从解决“缺重少轻轿车几乎为零”的结构性问题,到“外引内联”的战略决策,再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等,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其实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其中,通过技术引进和对外合作既是缩短与国外差距的策略,也是探索自主发展的战略。原中汽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法成在回忆时说,“大胆地开放,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结合起来,目的是促进自主研发,产品升级换代。”他认为这是饶斌一个非常高明的思路,并对曾经一度诟病“中国汽车业没有明确战略思路”的说法予以驳斥。在饶斌的领导下,“通过在上海大众、北京吉普等合资企业获得经验,中汽公司形成了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与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同步进行的方针。”今天看来依然是正确的,强调的是“要把引进技术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技术,并有所改进,有所发明,以达到能科学自主开发自己新一代产品,提高国际能力的目的”。

对于饶斌对上汽的贡献,原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董事长蒋涛说过,“我认为,没有饶斌同志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上海汽车工业。”上汽集团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沈建华在“饶斌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说,“桑塔纳轿车项目的引进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回忆说,饶部长认为,不仅要引进产品,而且要通过消化吸收,抓好零部件国产化来夯实我们汽车工业的基础。他亲自抓国产化布点工作,并亲切勉励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发展成为小巨人,这也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指明了方向,从而带动了我国汽车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从1986年到1987年,饶部长6次来上海,考察配套厂和研究加速国产化进程的问题。1987年8月,在最后一次来上海考察国产化工作期间,饶部长突然患病,经抢救无效而溘然长逝,我们至今仍深感悲痛。

是年7月15日,饶斌在“一汽”举办的厂庆大会上这样说,“我老了,我愿意化作一座桥梁,让同志们在我身上走过去,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继续前进。”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在回忆文章中说,其中还讲到一句“做一座桥梁,促进你们和上海的合作”。当时他讲这些话的时候极富有感情,话中含有些许告别之意,听到他这番话我十分感动。

这就是饶斌,留给这个时代最后的遗言。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