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拿大回上海探亲访友,原上海汽车厂试验室主任张亮专程参观了上海汽车工业发展陈列馆,意外碰见了那辆翻车的SH771试验车,已整旧如新。他好似遇到了生死之交的老朋友,因为这辆车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带给他这样的体验——
自上而下依次为:张亮在陈列馆见到了“生死伙伴”;“没顶之灾”;找到了“车轱辘”;检查车辆损坏情况;分析翻车原因。
1972年10月11日,两辆SH771试验车在莫干山完成爬坡试验后返回上海,途经湖州地区,以安全速度行驶在土石公路上,旁边是一条平行的大运河。上海汽车厂试验室主任张亮乘坐的一辆车是由驾驶经验丰富的试车员董殿卿一路驾驶的,但车辆莫名其妙失去了控制,一个劲儿地往河岸冲去……
20世纪70年代,上海汽车制造业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是测试手段,对整车试验几乎空白,唯一的手段是进行道路行驶试验。按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布的道路试验标准:汽车满载状态下,在不同路面,行驶25000公里。如果能顺利通过这项试验,才有可能通过鉴定,上市销售。从1958年开始,张亮一直在上海汽车厂工作,任汽车试验室主任。从那年开始,他几乎参与组织试验了所有的上海国产汽车,其中包括三轮卡车,载重2吨的四轮卡车,但主要的试验力量放在SH-760上海牌轿车上,此车型主要参考1956年联邦德国出产的220S型奔驰车。由于当时汽车整体设计和制造水平低下,生产十多年也无法改型,人们戏称上海牌轿车为“老三篇”,老面孔,老机构,老毛病。为摆脱这种困境,上海汽车公司集中优势力量,差不多花费两年时间,试制了一种新型SH771轿车,希望替代“上海牌老轿车”。道路试验中有一项山路行驶试验,浙江杭州莫干山为车厂提供了理想的山路试验路段。从前山上去,要行驶35公里到山顶;后山上去,山路蜿蜒陡峭,但只有5公里路程。后山爬坡上山,可以试验汽车的动力性,下山又可以测试制动和转向可靠性。因此,张亮和他的同事们每天从上海出发,在莫干山完成反复爬坡试验后,当天返回上海。
张亮高喊刹车,耳旁响起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只见董殿卿快速左旋方向盘……但车辆继续往右边的河岸滑去。紧接着是360度的侧滚翻,只听到车顶被压得变形和挡风玻璃破碎发出的吱吱格格声,最后“乓”的一声,车辆保持行驶状态,底盘首先落水。
奇怪的是,车辆虽然大量进水,却还像船一样在水中漂浮了几十秒钟,就是这关键的几十秒钟,给汽车内的6位试验人员有了逃生的机会。车门在水压下已无法打开,大家选择从自己最近的玻璃破碎处爬出车厢。一位试验员发现自己旁边的汽车门窗玻璃没有破碎,奋力用手动摇窗机迅速降下了玻璃,最后一个挤出车厢,一头插入水中。此时,车辆已全部进水,迅速沉入河底,水面上只能看到一个车顶。大家奋力将最后一位落水者拉上岸,他一头泥污,高度近视眼镜失落在河底,上岸后方向不辨,坚持往河中心走……
上岸后的第一件事是自我伤害检查。大家奇迹般地发现,个个健康,连轻微划伤也没有,突然间那位失落眼镜的张工程师,嚷着一只手臂不能活动。显然是臂关节脱臼了,试车员们向围观者询问附近有没有医院?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声称自己做过“赤脚医生”,能够帮助关节复位。她不由分说,拉着患者的手立刻治疗起来,她三摇两摇,猛力将脱臼的手一拉,只听得哎呀一声,那位工程师的手臂竟然可以活动了。试车员们惊呼奇迹奇迹,引来四周一阵欢笑。
一位老人走了,又有一位老人奔过来,在后面喘着气嚷着:“同志啊同志,你们的汽车轱辘在后面田里……”试车队员们先是一愣,马上意识到老人“情报”的重要性。张亮和董殿卿跟着她在农田里找到了“汽车轱辘”,千真万确,就是汽车上掉下来的车轮。汽车失控的原因找到了,由于行驶途中,车轮脱落导致车辆失控,翻入河中……张亮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假设,是不是试验人员没有拧紧钢圈螺丝?这可是重大责任事故啊。试车员们请求附近的军队帮助,用大吊车将落水车辆从河里吊起,在月光与手电的照明下,用扭力扳手检查了所有钢圈螺丝,证明一切符合技术要求,这才放下心来……
试车队安全回到上海,落水事故车也引来许多同仁的关心,不少是来帮助分析事故原因的。试车员们还来不及庆贺这次幸运脱险,虽然运河水没有将他们淹死,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淹”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什么“运河水泡龙井茶”“试车不忘大闸蟹”……原来在清理事故车时,有人发现许多浸泡的茶叶及一只生猛大闸蟹。几位不明真相的人,判定他们在试车期间,品酒吃蟹,酒后驾车,造成事故。实际上,试车员们深知这次定型试验的重大责任,汽车公司的全体员工,都盼望自主开发的SH771型轿车能早日改变上海牌轿车的“老三篇”面孔,他们对工作慎之又慎。至于有公司员工,托购几包土产茶叶,人之常情,汽车在运河中浸泡几个小时,爬进一只大闸蟹,就怀疑试验人员品酒吃蟹?张亮向当时的公司经理仇克和负责技术的副经理陆金昌汇报:事故的初步分析是钢圈质量导致翻车,还说及大字报带给他的莫名压力。领导们仅仅讲了一句话:用技术数据来证明论断。张亮担心,是否要遭到技术生涯的“滑铁卢”。他没有气馁,在上海钢铁厂进口的废钢铁中,找了10个同等级、著名汽车品牌的旧钢圈,用机床将它们全部锯开,与SH771钢圈一一比较。一比较吓一跳,原来,SH771钢圈在制造工艺上犯了大错误:国外钢圈轮辐是不等厚截面,像中国的水饺皮,中间厚四周薄,螺孔的位置能承受更大的载负;中国当时缺少“捻薄”机床,只能用压机,用压延工艺制作轮辐。结果适得其反,需要加厚的部位,相反拉薄了,导致行驶途中轮幅撕裂,车轮飞走、翻车、落水。
公司组织了SH771翻车事故鉴定会,相关工厂都派资深工程师参加会议,当大家阅读了张亮的事故分析,又细致比较了国内外产品的解剖实样,毫无异议通过了事故分析报告。几天后,张亮看到了公司技术部门发出的红头文件:宣布了事故原因,表扬了试验车队人员的认真,敬业精神……
两年前,近80高龄、移居加拿大的张亮回上海探亲途中专程参观了上海汽车工业发展陈列馆,意外碰见了那辆翻车的SH771试验车,已整旧如新。
就在陈列馆中,张亮碰到了几位过去的同事,他们还记得这段故事。因为“SH771轿车进行道路试验,360度滚翻跌入大运河中,6位试验人员奇迹般地无一伤亡”确实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他们对张亮说:老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但这句古老的祝福语,引得张亮感慨万千:董殿卿后被提升为上海大众三级部门经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车祸身亡。张亮自己和子女团聚移居加拿大,体检时发现两种癌症,但他得到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已经又活了10多年。如今,已过喜寿之年的他力争活到超过加拿大人的平均寿命,就是他认为的“后福”了。(文图均由张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