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2025082090788f31839b441c8908ff6f10475c36.jpg
年初,上汽乘用车公司收获了惊喜。在距离2013年新年还有半个多月时,上汽自主品牌实现了“年销售20万辆、销售额200亿元”的双突破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02/24/033753.html

等待处理…

上汽乘用车自主的含金量

2013/2/24

年初,上汽乘用车公司收获了惊喜。在距离2013年新年还有半个多月时,上汽自主品牌实现了“年销售20万辆、销售额200亿元”的双突破。在国内车市增幅骤然放缓,特别是竞争加剧、合资品牌下压的恶劣生存环境下,上汽自主逆风飞扬,以同比超过20%的增幅轻松跑赢大盘。

成绩来之不易。从去年年初开始,销售停滞、增长乏力就成为大多数自主品牌最大的困扰,以至于在车市同比微增长的背景下,去年上半年自主品牌销量出现2%的负增长,成为国内车市最明显的短板。

然而,看似难以摆脱的宿命却被上汽乘用车轻松击破,如果不出意外,上汽自主将成为过去一年里,国内为数不多完成销售目标的车企之一。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20万辆的销售总量中,上汽乘用车单车均价高于10万元,平均单车达到11.2万元,大幅领先其他自主品牌,即使与主流合资品牌相比也毫不逊色。用6年时间迈入年销售2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9.3%,上汽乘用车实现了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中的最快纪录和最高含金量。

对于这一成绩,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表示,“与一线合资企业的销量相比,20万辆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上汽自主品牌来说,20万是我们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记录了在今天我们能达到的最远处,这是和我们目前的能力相匹配的。”

事实上,早在20万辆目标达成前,上汽乘用车就以国内自主品牌创新的海派新模式而颇受瞩目。特别是在完成“上南合作”之后,这家由诸多前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合资公司骨干构成的车企异军突起,被公认为经营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最强的自主品牌车企之一。

之所以能够在低端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上汽清楚地认识到以往在打造自主品牌过程中,本土车企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差距。陈志鑫认为,自主品牌汽车与上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品牌溢价能力差,二是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研发能力不足,三是全球化程度不够。

正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上汽提出,要坚持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逐步打造上海汽车的“自主创新体系”。经过6年积累,上汽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上汽技术研发中心也形成了“中国首创、上海主导、英国联动”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上汽逐步培育出青出于蓝的学习能力以及胜于蓝的创新能力,这正是上汽自主的独特之处,也是推动上汽乘用车逆风飞扬的核心驱动力。

想要逆境突围,很大程度上,发展战略决定路径选择。对于达成“年度销量20万辆、销售额200亿元双突破”,陈志鑫认为,这来自于上汽对“学习”与“创新”两大能力以及“研发”“制造”“服务”三大优势的塑造。70万辆的保有量、20万辆的年销量,不仅给予用户更大的信心,更低的零部件备件成本,更经济的使用成本,更好的用车感受,也说明企业达到了规模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这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技术研发储备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对于“20万”这个数字的含金量,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蒋峻认为,20万辆年销量的背后,不仅是赢得了20万用户,也是在残酷竞争及严苛比较下,对上汽乘用车品质、技术以及差异化服务的认可。

与销售规模相比,蒋峻更看重销售质量。蒋峻表示,上汽乘用车单车均价11万元以上,“11.2万的单车均价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上汽乘用车跻身合资品牌10万级以上主流竞争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自主品牌低质、低价的固有印象。”

在竭力打造上汽学习、创新能力的同时,上汽乘用车一系列“有章有法,有的放矢”的创新营销方式令人耳目一新。2012年,遍及祖国边疆的荣威W5“丈量边关”活动不仅以担当精神引发消费者的爱国热,“硬汉四驱”形象更是深刻于心;9·18当天,荣威W5策划的一系列“爱国”广告,不仅得到了温总理的认可,同时也成为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

当然,所有的营销创新、企业文化都是基于过硬产品力的基础。上汽一枝独秀的核心原因在于多年来始终坚持“品质优先”的战略。荣威350、MG3以及闯入合资B级车后院的荣威950,产品力都足以抗衡同级别合资品牌车型。另外,全国首创的人车语音交互科技iVoka,引领未来互联网汽车生活的同时,更为消费者解决道路拥堵的开车环境,其超过50%的装机率,突破行业水平;“都市纯电精品小车”荣威E50上市前,以根植于“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精准传播定位,打造面向私人市场的纯电动小车,一经推出就得到大批消费者订单。

事实上,上汽乘用车从成立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不断提升品牌溢价,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企业和品牌建设之路。经过近6年时间的投入和建设,荣威、MG双品牌溢价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对于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双品牌已经具有5%以上的品牌溢价,即使与部分合资品牌相比,双品牌也开始具有3%左右的品牌溢价。如今,经过多年强调坚持平台研发、体系竞争力的基础工程后,上汽乘用车公司尝到甜头。2012年上半年,第二代产品“荣威950”和MG5分别上市,标志着上汽乘用车迎来了第二代产品的收获期,也将荣威和MG在国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第三方调研显示,荣威品牌知名度在2011年已经提升到93.4%,MG也迅速提升到84.4%。从品牌熟悉度来看,荣威品牌在2011年达到65.3%,MG达到50.7%。在品牌溢价能力上,荣威基本稳定在中游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自主品牌,与标致、雪铁龙、现代等部分合资企业品牌相当。(吴萍)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