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汽乘用车荣威、MG双品牌2012年总销量突破20万辆、销售额超越200亿元。在车市平均增长率不足5%的大环境下,上汽乘用车同比增长20%,逆势上扬。不凡的成绩引起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让我们看看,在他们眼中,上汽乘用车的2012年对中国车市有何意义。
中国汽车报
20万辆验出上汽自主成色
长期以来,汽车大集团的自主一直被业界所诟病,但随着上汽乘用车2012年自主成绩单的出炉,改变了人们对大集团干自主的传统看法。
2012年全国汽车产销数据公布,上汽乘用车实现了“年整车产销量20万辆、销售额200亿元”的双突破,平均单车售价达11.2万元,跻身中国汽车行业最具成长性的企业。从这份答卷中,我们看到的是上汽自主体系能力的开花结果,看到的是上汽乘用车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也因此有理由相信上汽乘用车未来会闯出一片天地。
也许有人会说,在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1930万辆的盘子中,20万辆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上汽的20万辆的确含金量很高。上汽乘用车突破20万销量大关仅历时5年半,复合增长率达59.3%,远高于整体乘用车市场21.2%的增速,是自主品牌19.1%复合增长率的3倍多,创下了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中的最快纪录。
在众多自主品牌的发展起步阶段,低价策略可以说是不二法宝,品牌溢价能力成了自主品牌的阿喀琉斯之踵。而上汽冲到20万辆关口时,销售收入达到了200亿元,平均单车售价11.2万元,处于中高端市场层级,与合资品牌形成了直接竞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溢价能力。上汽自主已经具备了向上突破的竞争实力,20万辆的确货真价实。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集团自主品牌的乏力会因为上汽的突破而发生改变。
京华时报
甩掉自主品牌低价生存的帽子
2012年,上汽乘用车实现了“双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完全具备与合资企业产品竞争能力的荣威950高级公商务豪华车型的推出,以及在中国自主品牌中,首次实现全部产品平均单车售价达11.2万元,甩掉了自主品牌低价生存的帽子,成为成长性最好的自主品牌佼佼者。
2012年,国内乘用车行业整体增速减缓,虽然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合资品牌下探、成长空间受挤压等众多挑战,上汽乘用车自主品牌埋头实干、稳中求进,旗下荣成、MG品牌当年累计销售量分别为12万辆和7.2万辆,同比增长率达11.9%和51%,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完成20万辆的年销量,自主品牌车企通常需要7到8年时间,而上汽乘用车仅仅用了短短5年半的时间,就成功实现双突破,从此进入规模效益的快车道。上汽乘用车负责人告诉我:战略决定路径选择,路径决定成败得失,上汽摒弃了自主品牌以低价攻略市场的习惯模式。以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出色的性价比,追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汽车商业评论
中国汽车自信心新源泉
上汽乘用车创下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中的最快纪录和最高含金量。它的阶段性成功,证明了自主品牌能够挺起腰杆。
全球汽车业变局和合资发展至今,汽车业的技术、人才甚至资金远比以往丰富,自主品牌有更多外力可借。上汽走“高起点、国际化,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建立起“中国主导,全球联动”的创新研发体系,迅速拥有世界级的制造水平、成熟的采购供应体系,以及较高的营销水平。
先前自主品牌低成本很大一部分建立低质基础上,未来将建立在更科学的管理基础上。上汽从一开始就避免走低质道路,而是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诸多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走上这条道路时,它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
以往自主品牌不太重视服务,在竞争加剧时,这张牌就必须打好。上汽乘用车2011年8月推出创新型服务产品“宅捷修”品牌,一举建立了国内汽车市场售后服务的新标杆。
在跨国车企在华新能源汽车还未真正量产时,上汽乘用车却动了真格。2012年11月5日,上汽自主品牌首款纯电动车荣威E50全国上市,并且销售势头很好。
20万辆不算什么,但是《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它已经足够提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自信心,也就是说,上汽乘用车成为提升中国汽车自信心的新源泉。
中国青年报
自主汽车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2012年,汽车业最值得推崇的品牌活动无可置疑是上汽荣威的“丈量边关,致敬英雄”。从滇越边境老山主峰到帕米尔高原“西陲第一哨”红旗拉普,从满洲里“红色国门”的七卡哨所到广西与越南交界处的友谊关,每一次超过1.5万人报名的“丈量团”挖掘出一段段感人至深、催人警醒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被无限放大,汇集成了汽车品牌推广的“正能量”,上汽荣威也由此收获了更多赞誉。
2012年,上汽正式推出“尊荣体验宅捷修”售后服务,首开业内“上门式”服务体验的先河。车主不用在酷暑天气或凛冽的寒风中驱车赶往4S店,也不用被突如其来的汽车故障弄得焦头烂额,在家即可坐拥贴心服务。把这个思路放大,投资巨大的4S模式必将在未来寿终正寝,打破跨国汽车公司强加给我们的销售模式,中国汽车才有裂变的机会。
从2013年开始,自主汽车将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经过多年的酝酿,公车采购自主品牌将驶上快车道。上海的政府领导已经率先坐上了荣威950。从中央到地方,党政领导带头乘坐自主品牌将成为改变汽车消费格局的导火索。
春天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自主汽车的春天已经不远。
汽车商报
上汽乘用车逆势增长说明什么
在车市低迷、自主品牌纷纷陷入增长瓶颈的当下,作为自主品牌后来者的上汽乘用车创造出这样的业绩说明什么?有人说上汽收购国际品牌做自主,起点就和别人不一样;有人说,上汽有实力、投入高;也有人说,懂营销、会卖车。
这些说法我都赞同,但还只是“术”的层面,上汽乘用车异军突起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自主品牌高端起步、走品牌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只有改变低质低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自主品牌才有出路。这才是“道”。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这条“道”已经被证明可行,那么其他自主品牌企业是否可以借鉴?我想,上汽的经验当然可以参照,但一定要避免几个误区,否则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第一个误区,升级就意味着涨价。不能只看到荣威和MG的平均车价超过10万元,更要看到6年来上汽苦心孤诣塑造品牌认可度的艰苦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品质和营销都得跟上。
第二,升级只做“表面文章”。从MG6开始,直到最近的荣威950,上汽乘用车新一代产品依靠国际化研发体系和经验、融合全球领先技术和资源,在产品硬素质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所以,要借鉴,不能只看到其车型漂亮的外观设计,更要有“真本领”。
第三,追求数量一定牺牲质量。上汽乘用车5年半复合增长率近60%,销量增长不可谓不快,但荣威、MG的产品素质不但不降反而提升。不难想象,上汽人在期间做了多少努力,顶住了多少压力。
上汽乘用车之所以能走通高端发展之路,绝不仅仅是因为选对了方向,更在于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舍得起投入、看得淡功利,在于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