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进入第二个10年,从产业集聚到人才集聚,已经成为转型发展的标志之一。随着汽车城在汽车全产业链方面
的发展愈发完善,汽车城人才的梯度发展已经初露端倪。
9月21日,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召开2012年年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专业委员会(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和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中国汽车科技人才发展报告》同时首发。
《中国汽车科技人才发展报告》首次摸清了行业人才家底,对汽车人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全面、深入探讨,填补了我国汽车行业人才基础研究空白,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整车企业和高校汽车专业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新观点、新思路、新对策和新建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得到汽车界、人才界专家的好评和国家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重视。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为该《报告》的编写、出版做了大量组织和协调工作。原中国机械工业局局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邵奇惠,原国家人事部副部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徐颂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付于武,中共嘉定区委副书记、嘉定区区长马春雷,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文伟和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等担任该《报告》编委会顾问。
研究报告的首发,可以读出国家想要表达这样的讯息:对于汽车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求贤若渴。在上海国际汽车城这片人才济济的热土上,人才结构开始出现梯度发展,从金字塔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到研发方面的中坚力量,再到熟练掌握生产、维修技能的蓝领精英,对国际汽车城发展和完善汽车全产业链提供了一道有力的保障。
塔尖魔力:打造汽车城人才高地
日前,嘉定区召开青年领军人才选拔评审会,评选产生35位2012年嘉定区青年领军人才。其中,5位青年人才由于入选中央和上海“优秀人才”而自动当选。至此,上海国际汽车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引进48位入选中央和上海“优秀人才”、并得到嘉定区确认“落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中央“优秀人才”特聘专家达到26位,超额完成原定“3年引进10-20位高层次人才”的任务。
上海国际汽车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于2009年11月揭牌。3年来,嘉定区和汽车城从3个方面扎实推进“人才基地”建设,推动人才高地和汽车产业高地同步崛起。
在打造汽车全产业链进程中重点发展汽车研发,以产业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汽车城在构建国内唯一汽车整车风洞、轿车专用试验场和国家级机动车检测中心三大汽车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研发,先后启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汽车研发科技港建设,通过以产业吸引人才、促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前沿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前沿技术和国内外汽车研发高端人才向汽车城集聚。中央“优秀人才”专家、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一卿、罗建带领技术团队,成功研发力帆620电动轿车、机场用电动中巴、11米混合动力大巴、7米增程至500公里的油电混合中巴等车型。其中,力帆620已经量产,其他车型也获得工信部“公告”。
确立“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人才引领产业,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带动作用。中央“优秀人才”专家、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杨志刚留美20多年,回国前就是国际著名风洞专家。他长期拼搏在汽车风洞领域前沿,对本领域发展世界动向和战略方向最熟悉、最有发言权。他带领技术团队为同济风洞科学定向定位并确立国际领先地位。如今,由他领衔的专业风洞团队已有数十人,其中,空气动力学家庞加斌博士已成为风洞中心副主任。中央“优秀人才”专家、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动力系统部总监傅振兴的技术团队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40多人,其中,包括1位资深“海归”博士和3位“海归”硕士。
优化投融资环境,为创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嘉定区制定扶持政策,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100万元创业启动资助资金、两年期200万元信用担保贷款、两年期500万元贴息贷款和3年内企业缴纳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用于研发经费补助以及3年内个人缴纳所得税用于创业奖励等。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前期较难得到银行贷款支持的实际情况,汽车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同时成功引进美国k4天使投资集团,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待孵化”项目“雪中送炭”。中央“优秀人才”专家、著名电机设计师蔡蔚和上海“优秀人才”专家余平在北京和上海国际汽车城创办精进百思特电动公司,建成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第一条现代化生产线。研发生产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增程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驱动电机,就因为得到两家创投公司的风险投资,才得以起家和发展。现在,他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电机,在单机功率和功率密度方面世界领先。精进百思特成立三四年,已经到手和正在洽谈的合同超过100亿元。
上海国际汽车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的中央“优秀人才”专家,大多分布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为汽车城乃至嘉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领军人才以及高端智力支持。截至今年上半年,“人才基地”已经为中央“优秀人才”专家兑现资金3300多万元,为上海“优秀人才”专家兑现资金300多万元,为“优秀人才”及其团队成员提供保障房1500多平方米。“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发明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培育之中。
中流砥柱:汽车城研发人才逾万
在安亭镇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历经10年磨砺的现代化多功能国际汽车城正展现英姿。这里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建设了一条拥有众多研发机构和包括生产、销售、博览、运动、旅游、体育竞技于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
据介绍,在上海国际汽车城内,上海大众汽车实现整车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辆,2011年汽车城区域工业增加值达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166.5亿元。迄今为止,汽车城新建了国家机动车检测检验中心(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等三大汽车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目前正在建造的研发科技港,形成了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检测检验能力,不断抢占汽车产业高地,为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服务,年营业额超过2亿元。
除了研发企业的集聚,研发人才的吸引同样重要。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拥有12个学院近2万名师生,为汽车城的人才库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上汽自主品牌已有研发人员近3000人,大众在汽车城区域的研发已经超过了1500人,奇瑞的研发中心有3000人落户。不仅整车,零部件研发对于人才的集聚同样颇具实力,仅德尔福的研发人数已超过1500人,天合汽车零部件今年的研发人才为1500人,明年该集团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汽车城之后,这一数字将变为3000。据不完全统计,汽车城地区目前拥有各类研发类人才约1.2万人。
蓝领崛起:中德合作培育技术精英
10月19日,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SGAVE)2012年年会在国际汽车城举行。SGAVE是中国教育部与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和大众以及德国国际合作组织(GIZ)共同启动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培训”合作项目。
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刘宝利,教育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处长席茹,同济大学校董会主席周家伦、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职业教育领域负责人沈禾木,相关汽车厂商的负责人及代表、德国工商总会中国大区总监白丽塔,德国手工业行会中国区负责人及代表、SGAVE项目负责人毕凯吉等出席年会。
年会上举行了由教育部设立在同济大学的“中德职业教育能力中心”揭牌仪式、第一批参加师资培训老师的结业证书颁发仪式以及第二轮入围SGAVE项目学校的授牌仪式。
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目前最大的增长型市场。根据德国制造商的相关数据,尤其针对高端品牌车辆,经过培训的优秀专业人员至今仍显匮乏。SGAVE项目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机电一体化人员建立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考虑到汽车技术当今及未来的发展要求。
自2011年起,该培训在国内以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SGAVE)为框架开展活动。目前,SGAVE项目处于第二轮职业学校师资培训阶段,其中,第一周的“SGAVE信息交流会”已于10月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中德职业教育能力中心”举行。
至2013年底,SGAVE项目预计将涵盖25所学校至少100位教师和750名学生。(通讯员 江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