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于10月28日上午9点正式拉开帷幕。论坛正式议程开始前,播放了中欧汽车论坛10周年纪念回顾短片,为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送出祝福。
朱晓明院长首先介绍,本次论坛是年轻的中欧第一次将一个大型行业论坛成功举办10年,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内为数不多的连续10年召开的高层次学术会议。他表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汽车产业将有两大特点,一是数字化技术、云计算、云服务的特征;二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随后,马春雷区长对嘉定汽车产业进行了介绍,希望嘉定汽车产业在未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打造出一条完善的服务链,同时,吸引人才建立具有嘉定特色的汽车产业。张维炯教授主持了开幕发言。
在中欧倪科斯教授主持下,论坛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即中国与国际汽车产业的整合。发言嘉宾分享了自己对中国与国际汽车产业整合的思考与观点。Sergio Marchionne博士首先发表了有关“汽车产业全球整合”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尽管车企将汽车行业低迷归结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但实际上,运营效率低下、不可持续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车企巨大的结构性缺陷。目前,欧洲大多数车企都陷入亏损泥沼,严重依赖出口的现状将为它们带来更多的后遗症。他认为,未来大众汽车生产商将不会继续现有的运营模式,中国汽车产业要想迈向强大,全球整合是无法回避的必要举措。同时,他表示汽车产业应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使用氢燃料也非长久之计,现在最流行的应该是用电力解决产业风险、改善环境。
陈清泰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政府与产业整合”的精彩演讲。他表示,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初步进入到汽车社会阶段。但是,中国社会对其理解还不够,应该尽快启动对汽车社会的觉醒。同时,在进入汽车社会之初,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汽车产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对良好汽车文化的培养,趋利避害地保障可持续性发展。Harrie Schippers探讨了“汽车产业的全球整合:商用车视角”这一议题。他介绍,商用车行业是一个全球性行业,因而行业标准也应该是全球化的。例如,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他呼吁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燃料效率衡量流程和方法,不是用“一刀切”的办法来解决车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是综合考量车辆的造型、使用模式等方面。
第二主题围绕“政府在产业重塑中的角色”议题展开,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秘书长Ivan Hodac主持本次主题。董扬提出了对国家汽车发展战略的建议。他指出,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因而需要制订相匹配的国家的汽车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要成功制订,需要政府支持创新,需要有从汽车社会进入汽车文明的时代环境,还需要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中国汽车产业要有一定产量与保有量的规模,要求必须发展中国品牌的汽车,同时扩展海外市场。
欧洲议会议员Ivo Belet发表题为“欧洲公共机构的作用”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欧盟汽车产业的经济现状与其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他表示,未来欧盟将更多地关注清洁能源汽车与汽车安全等问题,并推动消费者需求转向清洁能源和安全性的汽车及轮胎。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军以“积极迎接全球性挑战,加快打造国际化长安”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自主品牌的全面提升。但目前看来,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输出仍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产品的影响力仍旧需要加强。为进入国际市场,长安采用“三驾马车”的方法,一方面与先进企业合作,一方面注重自主创新开发,另一方面打造汽车专业的人才、树立企业的文化。
最后,Joe Hinrichs从福特公司的角度出发,就“协同合作”主题分享了对于政府在产业重塑中角色的看法。他表示,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美国汽车产业正在复苏,这依赖于政府稳健的政策、长远的规划、产业的重组和对品牌的合理化。他建议,中国目前应制定公开、透明的政策,行业内部学会通力合作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下午,中欧柯雷孟教授主持了论坛的第三主题“全球消费者”。《中国汽车要闻》(CBU/CAR)名誉主编邢文军首先就“全球和中国的消费趋势”进行大会发言。他认为,未来全球汽车营销服务消费者趋势应该是,经销商采取更多线上的宣传策略,以赢得经销商无法直接到达的客户群体。随后,Berge集团首席执行官Fernando D'Ornellas Silva就“中国品牌如何进军拉美市场”话题发表了演讲。Fernando介绍,从拉美国家现有的经济数据分析来看,汽车的消费群体在未来10年还有发展的空间,并且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将形成一个良性、自觉的市场。同时他指出,中国将成为拉美国家发展的重要商业伙伴,中国品牌的汽车在该地区占到的市场份额也将逐年攀升。
TNS中国汽车研究高级总监Guillaume Saint分享了其在中国汽车消费趋势中的研究心得,在供应方面,90多个不同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这是单一市场中拥有汽车品牌最多的地方;在性别方面,女性将在未来成为驱动汽车销售市场的主力;在需求方面,中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降低了购车的门槛。他表示,随着80后的成长,新车购买主力将向80后倾斜,与众不同的车型将逐渐涌现出来以满足这类人的需求。上海东昌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王国荣教授也参与了本环节讨论。
本次论坛的最后主题在中欧董事、英特华咨询公司总裁杨亨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围绕“未来汽车技术”议题,展望未来汽车技术的创新。韩国知识经济部国家战略研发规划办公室重点行业董事总经理Young-Sup Joo博士就“韩国和国际汽车行业的未来技术方向”发表了演讲。他认为,未来的汽车将走向绿色创新、智能创新的模式。同时,未来汽车产业应该进行融合与整合,创造新价值与汽车企业发展,创造新业务模式。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教授就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进展情况进行了生动地介绍。他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起步不晚、发展不慢,但基础不牢、体制不顺、差距仍在,中高端技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完成“十二五”战略中“三纵三横三大平台”的搭建任务,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加大研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