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面临着生死考验。如果不在创新上走出一条路,根本活不下去。”上海捷众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强对记者反复说道。
由于冲压件领域普遍料重工轻,且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加之企业本身规模有限,上海捷众公司连续3年保持利润稳定增长,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实属不易。2011年,该公司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日前,该公司又荣获“2012年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潘建强欣慰地表示:“这对我们是极大的认可和鼓励,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
从“等饭吃”到“找饭吃”
上海捷众公司隶属于上海拖拉机内燃机公司,2004年正式投产时仅相当于上海大众设于安亭的一个生产车间,业务量十分有限。又逢2005年至2006年全国车市低迷,该公司上下深刻意识到,被动地“等饭吃”远非长久之计,只有主动出击“找饭吃”,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2006年,该公司首次开拓全新的业务领域,为卡斯马汽车系统、本特勒汽车系统等公司提供配套,由此安然度过创业的艰难时期,使企业的发展逐渐迈入正轨。如今,该公司除了为上海大众提供车身内骨架件配套之外,也为上汽乘用车公司提供相应配套。
2011年,上海捷众公司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开发机构人员至今已达33人,学历都在大专及以上,其中两人获高级职称。上海大众新帕萨特C柱加强板总成、新Polo隔板总成,上汽乘用车公司MG3侧围后延伸板及A柱内封板和上海博泽门板总成、上海天纳克SGM711上下壳体等项目,都由这支团队参与开发。2011年,后消声器总成项目获省级技术创新三等奖。
经过数年的微利增长,该公司于2011实现销售额5亿元,预计今年销售额将更上一层楼。在使用了近10年的旧厂房边上,该公司二期技术改造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今年年底便能竣工。二期项目投产后,该公司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经营者”管理见成效
变被动为主动,也成了上海捷众公司传承至今的发展方略。管理层想方设法,积极完善各岗位的激励机制,赏罚并举。从2011年起,该公司着力推行上汽“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今年已实现全覆盖。这一创新激励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员工的竞争利益驱动问题,促进了副材利用率的明显提高,并使内部管理与市场经济接轨。随着成本结构的稳定,该公司得以消化原材料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主机厂的逐年降价要求,稳步提升产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下转A2版)